【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文旅融合背景下乡村振兴与物质民俗研究学术工作坊招生启事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在中山大学开幕   ·[叶涛]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开幕词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学者评介

首页民俗学文库学者评介

钟老的身上有一种与众不同的情怀
——专访钟敬文弟子萧放
  作者:记者 吴绪山   摄影/图:萧放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3-03-25 | 点击数:4447
 

  ◎ 深圳特区报记者 吴绪山

  3月20日早晨,被一夜大雪覆盖的北师大校园洁白而宁静,萧放专门来到恩师钟敬文先生生前居住的红2楼,拍下故居的照片并发在个人博客上,他在博客中写道:“师大毕业的老同学,看看这里,想想钟老当年的教诲,我们做得如何?”在钟敬文诞辰110周年的日子,缅怀恩师,忆及往昔,他心中充满无限敬意。

  萧放从1996年开始正式投入钟敬文的门下攻读博士及博士后,那时候他每天帮钟先生取送邮件,是钟老身边最亲近的弟子之一。现在,他已是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民俗学与社会发展所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民俗典籍文字研究中心民俗研究室主任。在接受采访时,萧放告诉深圳特区报记者,在钟老的身上,有一种与众不同的情怀,那是对国家、对民族乃至对全人类的大情怀,钟老常说他是为人类工作。他研究人民文化、重视民族主体,是一位始终挚爱民间文化事业、为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人类文化的建设奉献了一生的伟大学者。

  谈到民俗学当今的发展状况,萧放表示现在正迎来大好的局面。就学术领域而言,学科建设稳步推进,人才队伍日渐强大,理论研究不断深入,学术成果非常丰富。

  萧放还表示,民俗学对当今社会和谐和民族文化建设有着非常重要的积极作用,一个民族复兴离不开本民族的基础文化。近些年,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国家的重视,非遗的很多内容就是民俗,这给民俗学及相关人才提供了一个发挥所长的新天地,民俗学借这样的契机得以发展,并增强了其影响力,有时还参与到国家政策的制定或论证,如清明、端午等民俗节日假日化的过程中,民俗学界就做了不少工作。

  针对社会转型过程中的文化建设问题,萧放认为,全球化时代虽然有一个国际化的问题,但一个国家更要保持自己的文化本位、民族特色,要重视自身的传统包括很多的民俗文化。在当前城市化进程中,不少传统或民俗在消失,这应该引起大家的关注,在这个过程中,城市怎么保持传统,保持独特的文化个性,积累文化底蕴,哪些乡村文化可以随着农民工进城变成城市文化的一部分,或者说城市文化怎么去继承某些传统,这些课题还需要民俗学者去发掘整理。由此话题联系到深圳,他认为,像深圳这样的移民城市,人员来自全国各地,民俗习惯五花八门,在面对其多样性的同时,深圳特区怎么去建设自己的文化传统,移民文化如何组合,怎么样把新的深圳文化逐步变成凝聚人心的传统,让深圳成为所有人认同的家园,民俗学在这方面都有文章可做。

      图为北京雪景中的钟敬文故居和敬文讲堂,摄于钟敬文诞辰110周年纪念日。(萧放 摄)

 

  文章来源:深圳新闻网-深圳特区报 2013-03-25 11:04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钟敬文:一生耕耘民俗学 百岁登顶为文宗
下一条: ·[叶涛]山曼老师对我的影响
   相关链接
·[王均霞]学科自主知识体系建构视野中的本土女性民俗学研究·[王京]对中国民俗学学派建设的几点思考
·[刁统菊]“田野作业”概念的发展史·[朱梁灏]民俗学的日常生活转向与批判的日常生活研究述论
·[张一帆]虚拟空间中的民俗:新媒体语境下民俗传播特征与知识再生产·[张淇源]媒介养老:一种宗族养老传统的理论路径与可能
·[余玮]“物”与民俗学史叙述·[叶玮琪]实践民俗学视野下风俗教化的变迁与回顾
·[王午琦]数字时代神话日常化重构与民俗学回应·[王锐林]积极的规训者
·[王琪]朝向当下的乡村民俗学研究·[田书宇]百姓日用即道:王艮的日常生活思想及其民俗学意义
·[唐璐璐]“在民间”:中国民俗学的“位置”回归·[谭昱芊]论五来重“佛教民俗学”的思想脉络
·[宋海玉]形式与宣读:民俗学“挪用”现象的省思与检视·[宋博文]数字时代的非遗研究刍议
·[邵卉芳]民俗学的担当:学科教师如何参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邵凤丽]活态文本与文化实践:民俗学视域下家谱的双重属性
·[彭牧]现代性的他者、文化身份与美国民俗学的知识生产·[毛佳艺]东亚两兄弟型故事比较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5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