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本网公告
   学会简介
   学会章程
   学会机构
理事会
秘书处
中国民俗学网编委会
中国民俗学会志愿者团队
   学会大事记
   学会会议
会议动态
联办会议
   学会活动
中国民俗学会与非遗保护
我与中国民俗学会:纪念中国民俗学会成立30周年
中华春节全景纪实摄影行动
生肖卡通设计有奖征集
感受春节:马鸣湖杯学生征文
春节文化网上谈
   知识中的伙伴
敬文民俗学沙龙
民间文化青年论坛
北京民俗博物馆
学苑出版社
妙峰山研究会
   对外学术交流
中美非物质文化遗产论坛
   学会出版物
学会年刊
中国民俗学年鉴
   联系我们

民俗学者

刘宗迪

   刘宗迪,男,汉族,1963年生,山东省即墨人。中国民俗学会理事。1979年9月—1983年7月,就读于南京大学气象系大气物理专业,获理学学士学位;1988年9月—1991年7月,就读于四川师范大学中文系文艺学专业,师从高尔泰、苏恒先生,获文学硕士学位;1998年9月—2001年7月,就读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民俗学专业,师从钟敬文先生,获法学博士学位;2001年7月—2003年7月,任职于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后流动站;2003年7月—2010年9月,任职于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副研究员;2010年9月被聘为山东大学文史哲研究院齐鲁青年学者,担任民俗学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

  研究方向:主要研究方向为民俗学、神话学、口头传统研究,尤其致力于以民俗学、神话学的方法解读中国早期文献和历史。
  开设课程:主要讲授民间文学理论、神话学的历史及理论、中国古代民俗学文献选读、中国古代神话研究等课程。

  个人主页:山东大学个人空间:子不语风花雪月 

 

学术成果

专著:
《古典的草根》,三联书店,2010年。
《失落的天书》,商务印书馆,2006年;2010年再版。
《姓氏名号面面观》,齐鲁书社,2000年。
《圣号论衡:晚清〈万国公报〉基督教“圣号论争”文献汇编》,与李炽昌合编,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

译著:
《古代艺术与仪式》,[英]简•哈里森著,三联书店,2008年。
《活着的女神》,[美]马丽加•金芭塔丝著,与叶舒宪等合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  

论文要目:
[1] 七夕节:中国式爱情传说,专栏主持: 孙春芳、黄涛、刘宗迪、陈连山,《人民日报海外版》,2008-08-12。
[2] 神话、想象与地理:关于《山海经》研究的对话,刘宗迪、周志强,《中国图书评论》,2007年第9期。
[3] 百变小红帽:一则经典童话的演变,《艺术评论》,2007年第8期。
[4] 太史公之死,《读书》,2007年第3期。
[5] 钟敬文先生的《山海经》研究,《民族艺术》,2007年第1期。
[6] 民俗志与时空观的地方性,《民间文化论坛》,2007年第1期。
[7] 七夕故事考,《民间文化论坛》,2006年第6期。
[8] 图腾、族群和神话──涂尔干图腾理论述评,《民族文学研究》,2006年第4期。
[9] 我们如何进行学术对话,笔谈:吕微、刘宗迪、施爱东、刘晓春、彭牧、祝秀丽、西村真志叶,《民间文化论坛》,2006年第5期。
[10] 遥看牵牛织女星,《读书》,2006年第7期。
[11]《七夕考》,《浙江日报》,2006年7月31日。
[12] 两种文化:田野是“实验场”还是“我们的生活本身”(续二),笔谈:刘宗迪、吕微、施爱东、任双霞、祝秀丽,《民间文化论坛》,2006年第2期。
[13] 对想像力和理性的考验——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座谈《山海经》研究,吕微、叶舒宪、萧兵、刘宗迪、马昌仪、安德明、陈连山、靳大成、杨利慧,《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2期。
[14] 从节气到节日:从历法史的角度看中国节日系统的形成和变迁,《江西社会科学》,2006年第2期。
[15] 两种文化:田野是“实验场”还是“我们的生活本身”(续),笔谈:吕微、刘宗迪、施爱东,《民间文化论坛》,2006年第1期。
[16] 伏羲女娲兄妹婚故事的源流,《民族艺术》,2005年第4期。
[17] 两种文化:田野是“实验场”还是“我们的生活本身”,笔谈:刘宗迪、施爱东、吕微、陈建宪,《民间文化论坛》,2005年第6期。
[18] 烛龙考,《民间文化论坛》,2005年第6期。
[19] 上古神话与原始天文学,《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5-11-29。
[20] 泰山封禅的真相,《先秦两汉研究》(台北),2005年第4期。
[21] 西王母神话地域渊源考,《民俗研究》,2005年第2期。
[22] 西王母信仰的本土文化背景和民俗渊源,《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3期。
[23] 中国现代神话学:在思想与学术之间,《民间文化论坛》,2005年第2期。
[24] 飞龙在天,《读书》,2005年第4期。
[25] 归来的歌手——《故事的歌手》读后,《民间文化论坛》,2005年第1期。
[26] 神话和神话学,《民间文化论坛》,2004年第4期。
[27] 华夏上古龙崇拜的起源,《民间文化论坛》,2004年第4期。
[28] 五行说考源,《哲学研究》,2004年第4期。
[29] 从书面范式到口头范式:论民间文艺学的范式转换与学科独立,《民族文学研究》,2004年第2期。
[30] 西王母神话的本土渊源,《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1期。
[31] 最后的独角兽来到中国,《中国图书商报》, 2004-02-13。
[32] 惟有大地上歌声如风,《读书》,2004年第2期。
[33] 《山海经》与上古学术传统——刘宗迪博士言谈录,廖明君、刘宗迪,《民族艺术》,2003年第4期。
[34] 口头传统:人文学术的新视野,《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3-11-13。
[35] 文字原是一张皮,《读书》,2003年第10期。
[36] 昆仑原型考——《山海经》研究之五,《民族艺术》,2003年第3期。
[37] 《山经》出自稷下学者考,《民俗研究》,2003年第2期。
[38] 《海外经》《大荒经》地域及年代考——兼论先王“封禅”之真相,《民族艺术》,2003年第2期。
[39] 古史、故事、瞽史,《读书》,2003年第1期。
[40] 太阳神话、《山海经》与上古历法——《山海经》研究之三,《民族艺术》,2002年第4期。
[41] 《山海经·大荒经》与《尚书•尧典》的对比研究,《民族艺术》,2002年第3期。
[42] 《山海经·海外经》与上古历法制度,《民族艺术》,2002年第2期。
[43] 人类学:科学性及其障眼法,《民族艺术》,2001年第2期。
[44] 莲花落”名义考,《东方丛刊》2001年第1期。
[45] 故事的背后是历史──对两组闽西传说故事的民俗学研究,《民族文学研究》,2000年第4期。
[46] 今文经学的草根,《读书》,2000年第11期。
[47] 华夏”名义考,《民族研究》,2000年第5期。
[48] 《尚书·尧典》:一篇古老的傩戏“剧本”,《民族艺术》,2000年第3期。
[49] 用故事的眼光解释古史:论顾颉刚的古史观与民俗学之间的关系,《合肥联合大学学报》,2000年第2期。
[50] 刘姥姥、俳优与知识分子,《读书》,2000年第6期。
[51] 百兽率舞──论原始舞蹈的文化效应,《文艺研究》,2000年第3期。
[52] 浑沌”的命运,《民族艺术》,1999年第4期。
[53] 礼仪制度与原始舞蹈,《民族艺术》,1998年第4期。
[54] 狐魅渊源考──兼论戏剧与小说的源流关系,《攀枝花大学学报》,1998年第1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1998(6)。
[55] 禹步·商羊舞·焚巫尪──兼论大禹治水神话的文化原形,《民族艺术》,1997年第4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1998(4)。
[56] 黄帝蚩尤神话探源,《民族艺术》,1997年第1期。
[57] 翩然起舞 羽化成仙──神话丛考之二,《攀枝花大学学报》,1996年第4期。
[58] 鼓之舞之以尽神——论神和神话的起源,《民间文学论坛》,1996年第4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1997(2)。

书章:
孔子的民间情怀,三人编:《六十个孔子》,湖南文艺出版社2006年7月版。

研究课题:
[1] 2001年北京市优秀人才专项经费项目:《神话-仪式关系的田野研究》(个人项目)
[2] 2003年中国社科院重点项目:《中国现代民间文艺学:从书面范式到口头范式的转变》(个人项目)
[3] 2005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现代神话学的思想背景与学术范式》(个人项目)
[4] 2007年香港特区政府资助项目:《汉语语境中的上帝》(naming god in Chinese)(参与项目)
[5] 2008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国情调研项目:《中国少数民族地区文化发展调查》(集体项目)

联系方式:
通讯地址:山东省济南市山大南路27号·山东大学文史哲研究院
邮政编编:250100
电子邮箱:zdiliu@163.com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3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