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陈丽琴 |  
                  |  |  | 
 陈丽琴,女,广西大新人,文学博士,广西民族大学文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1999年6月毕业于广西师范大学,获文学硕士学位,2006年6月毕业于中山大学,获文学博士学位,2007年4月进入东南大学艺术学博士后流动站从事博士后研究,2009年5月博士后期满出站。研究方向:民间文艺。发表学术论文60多篇,出版著作6部,教材2部,发表论著100多万字,学术论著多次获奖。
   开设课程:民俗学、民间文学、民族文化艺术、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研究、广西本土作家文学研究、壮侗语族与东南亚民族文学比较研究、田野调查、作家文学与民俗        一、著作1. 《区域民俗学》(合著),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4年;
 2. 《诗意的生存──侗族生态文化审美论纲》(合著),民族出版社2004年;
 3. 《顺德民俗解码》(合著),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5年;
 4. 《民间文学导论》(合编),民族出版社2005年;
 5. 《民间文学教程》(合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
 6. 《壮族服饰文化研究》(独著),民族出版社2009年;
 7. 《壮族当代小说民族审美导论》(第一作者),民族出版社2010年;
 8. 《北部湾海洋文化研究》(合著),广西人民出版社2010年。
   二、主要论文1. 《芸芸众生相,绻绻民族情──黄夏斯榕小说人物形象刍议》,民族文学研究1999年第2期;
 2. 《壮族民间叙事文学与壮族当代小说悲剧形象审美比较》,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00年第6期
 3. 《壮族民间叙事文学与壮族当代小说悲剧主题及其审美比较》,广西社会科学2001年第1期;
 4. 《女神的研究力作_评过伟的<中国女神>》,广西民族研究2002年第1期;
 5. 《试论刘三姐文化的审美特质》,刊于《刘三姐文化品牌研究》,广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
 6.《一曲人性美的颂歌──评侗族女作家刘芝凤长篇小说<岁月>》,黔东南社会科学2002年第4期;
 7. 《侗族民间舞蹈审美简论》,民族艺术研究2002年第5期;
 8. 《壮族当代小说民族风情描写审美意蕴之一》,广西社会科学2002年第6期;
 9.《壮族当代小说民族风情描写审美意蕴之二》,广西社会科学2003年第1期;
 10.《壮族当代小说民族风情描写审美意蕴之三》,广西社会科学2003年第2期;
 11. 《抗战时期满族作家在桂林创作、发表小说述评》,刊于《桂林抗战文化城研究论集(七)》,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
 12.《绚丽斑斓的历史长卷――20世纪侗族作家长篇小说评述》,贵阳师专学报2004年第1期;
 13. 《侗族服饰审美简论》,贵州社会科学2004年第4期;
 14. 《壮族当代小说民歌运用的价值》,民族文学研究 2004年第4期;
 15. 《论民间文学教学与德育教育》,刊于《新世纪高等教育改革探索》,广西人民出版社2004年;
 16.《试论侗族民间戏剧的审美生成、发展与趋向》,刊于《全球化语境中的本土文化》,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5年;
 17. 《论京族民间爱情故事及其审美意蕴》,广西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2期;
 18. 《传统纺织文化对壮族女性的角色塑造》,广西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
 19. 《论侗族民间工艺美术的审美特征》,文艺理论与批评2006年第6期;
 20. 《论周作人的新诗理论与创作──兼谈与其民歌研究之关系》,钦州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
 21. 《常剑钧剧作的诗化风格论析》,南方文坛2007年第2期;
 22. 《壮族服饰与社会规范》,民间文化论坛2007年第2期;
 23. 《顾颉刚与茅盾神话研究之比较》,重庆文理学院学报2007年第5期;
 24.《壮族传统服饰文化的保护性开发策略》,学术论坛2007年第8期;
 25.《佛山木鱼歌的渊源、特色及传承保护》,四川戏剧2008年第1期;
 26.《传播学视野下壮剧的传承与发展》,中国戏剧2008年第1期;
 27.《论壮族服饰变迁的缘由》,广西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第1期;
 28.《论壮族民间戏剧的传承与发展》,《壮剧艺术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广西人民出版社2008年;
 29.《从传播学视角解读盘古神话》,广西民族研究2008年第2期;
 30.《传播学视域中的刘三姐传说》,民族文学研究2008年第3期;
 31.《论高校文学类课程教学的民俗视角》,《民族高校文科人才创新素质培养》,三晋出版社2008年;
 32.《壮族服饰的演变及缘由探论》,社会科学战线2008年第3期;
 33.《从艺术学视角透析壮族服饰文化中的信仰内涵》,艺术百家2008年第3期;
 34.《传播学视阈中的黑衣壮民歌》,广西民族大学学报2008年第5期;
 35.《壮族服饰的审美意蕴论析》,社会科学家2008年第7期;
 36.《标识与象征──壮族服饰与社会规范的文化人类学解析》,《艺术人类学的理论与田野(下)》,上海音乐出版社2008年;
 37.《我国区域民俗研究的回顾与展望》,学术论坛2008年第4期;
 38.《<娘梅歌>和<娥并与桑洛>之比较》,贺州学院学报2008年第3期;
 39.《侗族民间戏剧审美论析》,中国戏剧2009年第1期;
 40.《西王母神话的传播研究》,青海社会科学2009年第6期;
 41.《西林民间艺术生态探论》,刊于《句町国与西林特色文化》,广西人民出版社2009年;
 42.《平南牛歌戏的传播与传承》,四川戏剧2010年第3期;
 43.《黑衣壮传统工艺及其传承调查》,广西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第1期;
 44.《论黑衣壮服饰的特征与传承、保护》,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第3期;
 45.《论壮族服饰与生态环境》,社会科学家2010年第3期;
 46.《文艺生态学视野下的黑衣壮民歌》,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10年第2期;
 47.《黑衣壮服饰文化的调查与思考》,刊于《中国壮学》第四辑,民族出版社2010年;
 48.《壮剧与民俗文化》,广西民族大学学报2011年第2期;
 49.《黑衣壮干栏建筑的生态研究》,广西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第3期;
 50.《民俗视野中的广西那坡壮族民歌》,广西民族研究2011年第3期。
   三、科研项目1.《广西环北部湾地区少数民族民间文艺的生态研究》,国家社科基金西部项目(主持);
 2.《少数民族民间艺术的生态研究──以黑衣壮为例》,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独立完成);
 3.《从山野到都市──黑衣壮民歌的审美人类学研究》,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参与);
 4.《中希“神话形态”蕴含的“文化范式”研究》,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参与);
 5.《壮族当代小说民族审美研究》,广西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参与);
 6.《壮泰民族民间歌唱文化比较研究──以壮族“末伦”和泰佬民族MAW LUM的比较为个案》,广西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参与);
 7.《多学科视野下的壮剧研究》,广西高校优秀人才资助计划项目(独立完成);
 8.《生态学视野下高校民俗学课程的教学改革研究》,新世纪广西高等教育教改工程项目(主持);
 9.《黑衣壮民间艺术的传承与保护》,广西教育厅(主持);
 10.《壮族民间叙事文学与壮族当代小说悲剧审美比较》,广西民族大学人才引进项目(独立完成);
 11.《壮族当代小说民族风情特色审美研究》,广西民族大学重点科研项目(独立完成);
 12.《侗族生态审美研究》,广西教育厅项目(参与);
 13.《侗族风情审美研究》,广西民族大学重点科研项目(独立完成);
 14.《民间文学教学与德育教育》,广西民族大学科学教育课题(独立完成);
 15.《区域民俗学》,中山大学国家985项目(参与);
 16.《顺德民俗研究》,广东顺德宣传部项目(参与);
 17.《壮族服饰文化研究》,广西民族大学重点科研项目(独立完成);
 18.《壮族女性民俗研究》,广西民族大学人才引进项目(独立完成);
 19.《多学科视野下的壮族民间戏剧研究》,广西民族大学“生态审美与民族文艺学研究基地”项目(独立完成);
 20.《黑衣壮民间艺术的生态研究》,江苏省博士后科研资助计划项目(独立完成);
 21.《生态学视野下高校民间文学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探索》,广西民族大学教育课题(主持);
 22.《环北部湾地区服饰文化的历史变迁》,防城港市科协横向课题(主持)。
   四、教学科研获奖1. 《抗战时期满族作家在桂林创作、发表小说述评》,广西抗战文化研究会首界优秀论文评选优秀奖(2003年);
 2. 《诗意的生存──侗族生态文化审美论纲》,国家民委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著作类三等奖(2006年);
 3. 《民间文学导论》,广西高校优秀教材一等奖(2006年);
 4. 《传播学视域中的刘三姐传说》,第十一届广西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2010年);
 5. 《壮族服饰文化研究》,广西首届“刘三姐民间文艺奖”二等奖(2010年);
 6. 《壮族服饰文化研究》,国家民委民族问题研究优秀成果著作类三等奖(2010)。
   .jpg)
 田野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