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在中山大学开幕   ·[叶涛]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开幕词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民俗生活世界
   民间文化传统
   族群文化传承
   传承人与社区
   民间文化大师
   民间文献寻踪
   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理研究
中国实践
国际经验
立法保护
申遗与保护
政策·法律·法规·
   民间文化与知识产权

中国实践

首页民俗与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实践

[岳青]生产性保护:活态传承的有益探索
——[中国社会科学报专题]龙的腾飞:中国与世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作者:岳青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2-02-15 | 点击数:10773
 

  生产性保护≠文化产业发展

  目前,虽然生产性保护在实践中出现多种多样的问题,但是可以归纳为以下两类:一是无法获得足够的经济效益,项目不能独立存活;二是缺乏有效的规范管理,使项目遭遇破坏性开发。因此,政府主管部门需要针对相关情况,分别制定扶持和规范管理的政策措施。

  在扶持方面,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项目的生产主体是家庭作坊和个人、个体劳动者,他们大多会面临税负过重、融资困难、场地缺乏等困难。因此,在政策制定方面,要协调税收、投融资、原材料管理等多方面关系。而对于一些市场面较窄的项目,要鼓励和帮助他们在保持核心技艺的基础上,对产品进行适度的设计和改良;或由政府提供销售、展出和宣传机会,帮助打开市场。

  在规范管理方面,其职责关键在于政府主管部门。由于生产性保护涉及项目情况复杂、种类繁多,要在短期内制定出适用全国的规范性标准,非常困难。首先,应充分利用地方政府、行业协会或者民间组织的力量,制定针对各类项目的管理规范和认定标准;其次,针对市场主体,主管部门需要通过行政手段,要求其建立起适合自身发展的生产性保护反馈制度。

  综上所述,生产性保护,是针对传统美术、传统技艺和部分传统医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而提出的一种有效的分类保护方式。它旨在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和现当代社会的互动融合,与文化产业发展具有本质的区别。经过多年探索,生产性保护在理论和实践层面都取得了显著的进展,形成了大量的有益经验和成功模式。

  (作者单位: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第266期 2012年02月13日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广西构建中越边境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示范带
下一条: ·中国设立“文化特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相关链接
·坚持尊重原则 加大力度普及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巴莫曲布嫫代表:坚持尊重原则,加大力度普及非物质文化遗产法
·[彭牧]从专家主导到社区参与:美国公共民俗学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形成·[朝戈金]《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十讲》:进入非遗堂奥的好用指南
·第二期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插花高级研修班在京拉开帷幕·[郭翠潇]寻找非遗“出圈”“出海”的内生动力
· 中国民俗学会积极参与春节申遗工作· 探索新近列入名录的活态遗产项目
· 权威访谈丨中国年味世界共享——文化和旅游部有关部门负责人谈“春节”申遗成功·图文报道丨中国3个遗产项目从急需保护名录转入代表作名录
·与世界共享中国“年”味儿·展示非遗保护“中国经验”
·[杨利慧 丁红美]中国非遗研究20年:成就、焦点、贡献与问题·[黄永林]非遗传承主体和保护主体的责任与协同
·[王晨阳]人民的非遗 人民共享·春节申遗成功
·UNESCO ‖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9届常会议开幕·[安德明]创建“文化交会区”: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唐璐璐]遗产叙事的时空旅行:中国非遗申报片的媒介考古学研究·UNESCO ‖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9届常会召开在即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5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