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文旅融合背景下乡村振兴与物质民俗研究学术工作坊招生启事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在中山大学开幕   ·[叶涛]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开幕词  
   会员之声
   学术传真
   会议信息
   讲座信息
   媒体报道
   时评杂谈
   出版资讯
   音影图文报道

时评杂谈

首页动态·资讯时评杂谈

学者:民间文化遗产要避免当成政绩工程来经营
  作者:郑照魁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1-11-15 | 点击数:7725
 

  从容地做 不要只追求门票

  很多游客对文化艺术修养的熏陶还缺乏自觉的意识,以鉴赏作为文化目的的旅游市场还不够发达,这个是急不来的

  南方日报:当前广东许多地方都希望把历史文化保护与旅游结合起来,广东的历史遗迹多,但规模小影响弱,没有故宫那样的大品牌,很难真正吸引游客。对这个难题您有什么建议?

  陈春声:我觉得这个问题要从两方面看。一方面,各地政府对于这个问题的认识可能存在误区。我们目前做文化遗产保护的同志和一些领导,经常简单地以为,将保护文化遗产和旅游相结合,就是要吸引多少多少游客,卖出多少景点的门票。但这样可能只会吸引到一些比较低端的游客。可能要花多点时间和精力把这些文化遗产及其景观好好培育起来,比较从容地去做,才会对一些比较高端的游客有更大的吸引力。

  另一方面,不得不承认的是,整个国家目前还处在社会转型期,我们旅游业发展还不够。很多游客对文化艺术修养的熏陶还缺乏自觉的意识,以鉴赏作为文化目的的旅游市场还不够发达,这个是急不来的。我相信再过10年或15年,随着游客期待的提升,对于文化遗产和旅游的结合,就会有新的问题需要我们去面对。

  我觉得建构新的价值体系和保留民间文化传统是两回事。中国人传统的道德方式、依然被大家认可的文化行为会自然而然地保留下来,不需要刻意去追求。对于年轻人,更重要的还是要对他们进行现代的、具有国际性眼界的公民教育,在这个过程中,其实很多传统的文化行为就会被他们自然地继承下来。你看中国人走到哪里,不管是欧美还是东亚,我们依然都是中国人,这种文化观念的延续,不是说想变就能变的。

  陈春声,广东揭西县人,中山大学副校长,历史系教授,人文科学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兼任教育部历史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评估专家委员会委员、教育部高等院校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史学会、中国经济史学会理事,中国社会史学会常务理事,广东历史学会会长。受聘为国内外10多所大学的客座教授、顾问。

  主要从事中国社会史、中国经济史和史学理论的教学与研究。在历史学计量研究和传统乡村社会研究两个学术领域有较大成绩。正在主持多项有“历史人类学”倾向的国家重大研究课题和国际合作计划,重点进行族群与区域文化、民间信仰与宗教文化、传统乡村社会等领域的研究。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中新网-南方日报 2011年11月15日 10:07

上一条: ·人民日报:警惕文化的“过度商业化”
下一条: ·[姜飞]美国文化寓言:从“大熔炉”“沙拉碗”到“织锦”
   相关链接
·[李香霖]“俗民”何以“感受生活”·[焦文鑫]从口头到书面:胶东民间文化研究者对王懿荣名人故事的搜集整理研究
·[浩斯巴雅尔 木仁]《元朝秘史》中的民俗文化遗产的数字化研究:挑战、机遇与实践探索·[郭凤尧]民俗场域中女性参与的类型构建及禁忌逻辑
·[杜韵红]乡村振兴背景下中国生态博物馆研究综述:理论演进、实践反思与未来路径·[邓又嘉]非遗语境下传统表演艺术的“新生”
·[程瑶]“活鱼要在水中看”:非遗保护政策研究的立场、理念和循证路径·[陈在扬]磁州窑烧制技艺的传承创新与文化景观构建
·[阿盈娜 何彬]西北饮食文化交融研究·庆祝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2025年10月17日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即将发布首份全球文化政策报告 ·《文化遗产》:2025年第4期目录
·《文化遗产》:2025年第3期目录·第二十二届民间文化青年论坛(第三季)2025年年会在温州大学顺利举办
·第二十二届民间文化青年论坛(第三季)2025年年会会议手册·“第二十届民间文化青年论坛奖”获奖论文及作者名单
·《文化遗产》:2025年第2期目录·《文化遗产》:2025年第1期目录
·《文化遗产》:2024年第6期目录·《文化遗产》:2024年第5期目录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5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