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文旅融合背景下乡村振兴与物质民俗研究学术工作坊招生启事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在中山大学开幕   ·[叶涛]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开幕词  
   民俗生活世界
   民间文化传统
   族群文化传承
   传承人与社区
   民间文化大师
   民间文献寻踪
   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理研究
中国实践
国际经验
立法保护
申遗与保护
政策·法律·法规·
   民间文化与知识产权

学理研究

首页民俗与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理研究

萧放:当民间信仰成为一种文化遗产
  作者:萧放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0-12-25 | 点击数:7701
 

  如何正确对待民间信仰

  民间信仰本来是民众自发产生的信仰,它的传承与发展本来应该依靠民众自己解决,我们的民间信仰在经历了将近一个世纪的压制后,其信仰空间大部分被摧毁,信仰时间曾被长期取消,至今不时受到负面评价。以首都北京为例,清代北京曾经有3000多座庙宇,几乎每条街道都有自己的祭祀场所,人们按照祭祀传统岁时祭祀。而现在,除因宗教政策与民族政策所保留的雍和宫喇嘛庙、广济寺、广化寺以及几座天主堂、清真寺外,北京剩下的寺庙大部分被拆毁,民间信仰的空间自民国时期就已经部分损毁或变为工商活动场所。更重要的是,人们关于民间信仰的知识系统被截断,甚至根除。笔者认为,对待民间信仰应注意两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要营造一种宽松的信仰文化氛围,让民间信仰获得必要的社会尊重。长期以来,我们已经习惯戴着有色眼镜看待民间信仰,对于良善的民间信仰在温暖人心、调节社会方面的文化功用视而不见;围绕寺庙所进行的增强社区联系、活跃社区文化的庙会,也曾经被管理部门长期禁止。当然,这些情况在近年来已经出现明显的改变。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民间信仰是民众自我精神调节的方式,只要符合一般伦理与国法,不影响非信仰者的正常社会生活,外界不必干预。

  二是应该提供必要的时间与空间,为民间信仰的重建提供便利。如在时间上,我们可利用传统节日重建岁时祭祀传统,如清明节的祭祖活动、中元节的慰藉亡灵活动,春节、中秋节对天地的自然崇拜等。在空间上,应该在城乡主动恢复与开放传统庙宇,让现代民众有一个表达情感意愿的精神空间。如北京的东岳庙曾经是北京的“万神庙”,人们的生老病死的疑惑都可得到解决,这样的城市公共信仰是有积极效用的。

  需要指出的是,如果普通中国人的信仰空间不由中华传统信仰来填充,就意味着给外来的宗教与文化的进入打开了方便之门,任其发展,中国人就会失去自己的精神品格,这是我们最不愿看到的。

  萧 放(作者系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中国新闻网-中国文化报 2010年12月22日 19:09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刘魁立: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若干问题
下一条: ·[马知遥]非遗保护的困惑和探索
   相关链接
·[朱韵伊]主体性与物质性:民间信仰研究的范式转变与路径拓展·[周玥]刺绣非遗生产性保护中的文化协商与女性主体赋权
·[周腾]从故事到非遗:苕瓜打金牛传说的地方实践探颐·[周嘉]运河地名的历史制作
·[赵月园]非遗记忆下的民间信仰空间构造·[赵经纬]遗产话语下社区博物馆的功能建构及其空间实践
·[张竹村]国际非遗保护领域传统建筑营造技艺工匠管理机制分析与启示·[张群群 陈晶晶]文化遗产治理共同体的模型构建与实现路径
·[张多]成为活态遗产:当代中国活态神话的遗产化进程及其思想轨辙·[俞明雅]钱塘江潮患与治潮先贤的再发明
·[姚慧]黄河流域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姚航]都市民俗的“再嵌入”及其调适:非遗的“异地落户”现象研究
·[谢景雯]泰山斗母宫的历史变迁与世俗化·[席辉]民间信仰文化空间的传承与重构
·[王心怡]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在地实践:以浙江省“3+N 保护行动(2018-2024)”为主线·[王硕]护漕治水:明代宝应地区碧霞元君信仰的在地实践
·[王翘楚]“网红旅游城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双品牌互构实践探究·[王静怡]仪式实践与文化传承:基于岷县宝卷的田野调查
·[王浩鑫]生活之承与开发之舍:地方传说实践的双重面向·[王东 蒋楠]饮食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促进乡村振兴、城乡融合发展研究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5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