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CFS会务║关于近期会员会籍管理工作的说明   ·第二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拟录取学员名单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征文启事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研究论文

首页民俗学文库研究论文

[吴志旭]比较视野下的蒙古族史诗与希腊史诗
  作者:吴志旭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1-01-13 | 点击数:15068
 

 

内容提要:从史诗的定型流变、游牧文明与海洋文明的自然审美差异、社会的转型和个人意识的觉醒、深刻的命运观等四个方面对东方的蒙古和西方的希腊这两个不同民族的史诗进行比较性探析,以期探索史诗作为人类早期文化文本的基本特质,借以揭示蒙古和希腊两个民族文学不同的审美走向,并在跨文化视野中解读史诗中所蕴涵的文化差异和文化特质。
关键词:史诗;民族;文化;比较

史诗,作为人类审美行为中从语言过渡到文字的特殊文本,是一种古老而宏伟的文学体裁,是人类文明进程宏观而形象的概括,也是人类文明反思的启示录。一部优秀的民族史诗是一个“民族精神标本的展览馆”[1],各民族都把自己的史诗视为民族文化的象征。在世界文化的大范围内,蒙古民族和希腊民族都拥有悠久辉煌的史诗文化传统。希腊的荷马史诗《伊利亚特》、《奥德赛》和蒙古族史诗《江格尔》因其对古代希腊和蒙古民族社会生活的全面反映和文学建构,一直为后人所称道,成为他们民族文化的精髓。这几部史诗作品都取材于两个民族历史上的重大历史事件,以传说中的英雄为原型,既反映错综复杂的社会斗争,又表现鲜明的时代精神,并以丰富广阔的画面,智慧地揭示出人性的振幅,真实地记录了文明前驱的轨迹。各民族的史诗文化具有很大的相似性,虽然分布于不同的文化区域内,分属于不同的民族范畴,但人类生存方式的相同或相似使人们在生理和心理结构上存在着极大的共通性。此外,人类的进化与发展也经历了大致相同的历史进程。人们对客观世界往往产生相同或相近的理解与感知。人们之间的审美观虽有差异,但本质上是切近的,所以,各民族的史诗文化也总是表现出相同或相近的特征。但也要看到,各民族史诗毕竟是不同民族在不同历史和文化背景下的创作,所以反映出的文化内涵和文学品质也并不完全趋同。蒙古和希腊这两个民族的史诗,在审美理想、文化精神、文学表达方面,还都存在明显差异。在不同的民族心理、文化环境、宗教信仰影响下,两个民族的史诗创作又各具特色,具有鲜明的民族和地域色彩。史诗的同质特征带来两个民族之间文化上的认同,异质现象则突显出各个民族独特的精神个性。
 
一、史诗的定型流变
 
史诗是长期积累、流传、聚集、积淀而不断扩充、丰富的民族文化结晶。原始民族史诗一般都起源于民间歌唱,经数代演唱者以口头吟诵的方式传承下来,它不是在较短时期内创作完成的,而是经历了漫长的创作与传播。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经过民间艺人的不断加工,史诗情节才逐渐增衍,内容日益完善,艺术上也日趋成熟。在这一过程中,不同时代的人们往往会将时代的宗教意识、思维理念和生活形态刻意地填充进去,并依据不同的审美喜好对其进行增删修改。一部民族英雄史诗,从产生到形成,到最后定型往往会经历数百年乃至上千年的时间。
我国的少数民族史诗《江格尔》是在各地区蒙古族民众中以口头形式流传着的英雄史诗,在不同的地区有着不同的演说版本。它从产生到现在依然处于流变之中,仍然属于“活态”史诗。口头传承是《江格尔》史诗最显著的特点之一,演唱英雄史诗《江格尔》的民间艺人,蒙古语叫做“江格尔奇”,他们是《江格尔》这部不朽的英雄史诗的保存者和传播者。目前,在新疆卫拉特地区,仍然有多位大师级的“江格尔奇”在传唱这部伟大的史诗。这些演唱者,不仅是史诗的演唱者,而且在演唱的过程中还参与了史诗的再创作,影响了史诗的流变。在演唱时,他们会对原有诗篇进行一定的修改和补充,以适应不同地区有着不同审美倾向的听众的需求。所以《江格尔》从产生到现在拥有众多的译本和抄本,它们与早已定型的希腊史诗不同,是始终在民间流传的活态史诗。
一部英雄史诗定型的快慢,和一个民族社会发展的进程密切相关。希腊史诗的定型是比较早的,我们今天看到的最早的荷马史诗抄本,大约形成于公元前10世纪左右。到公元前6世纪中叶,在雅典执政官庇士特拉妥的领导修订下,史诗内容趋于完整。公元前二、三世纪间,经亚历山大城几位学者最后一次编定之后,史诗就有了定型本,基本形成为一个相对稳定的体系,此后内容就少有改动了。这与希腊奴隶社会高度发达的历史文化有关,社会的发展,部族间的不断融合,国家的统一必定会带来文化上的认同。而蒙古族史诗经历的流变时间远比希腊史诗漫长,具有庞杂的口头体式和手抄本,直到印刷本出现后,史诗的面目和内容才逐渐相对稳定下来。其漫长的流变与甚晚的定型主要是由社会生活和宗教传统的特殊性决定的。此外,蒙古游牧民族的分散状态也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文化的统一。
此外,区域文化空间的不同也是促使史诗流变的重要因素。希腊民族是海上民族的代表,他们对异邦文化总是怀着比内陆文明大得多的好奇心和宽容心。在希腊神话和史诗创作中,可以明显看到东方,特别是古埃及和古巴比伦的影响。频繁的海上战争和海上贸易扩大了希腊人的视野和胸襟,使他们易于摆脱狭隘的地方性偏见和传统习俗。面对众多的异文化参照,古希腊人在进行文学创作时更善于取舍和调整,在不断地否定与接收中渐趋完善。他们一方面继承了希腊传统文化,另一方面又大量吸收了古代近东的优秀文化遗产,创造出辉煌灿烂的文化成就。而《江格尔》是产生和流传在阿尔泰山和额尔齐斯河一带的蒙古族卫拉特人中的游牧文明史诗。史诗的创作者和传播者长期生活在内陆深处与世隔绝或半隔绝的文化状态里。在这种文化区间中,很难形成航海民族广阔的文化视野和宽广的文化包容心,因而构成较封闭的文化体系,所以蒙古民族在固守自己民族传统文化方面,比希腊民族要坚决得多,这种文化和生活心态使他们很难扬弃固有传统,批判和否定精神也没有希腊人那么强烈。具体到蒙古史诗的创作,在史诗的流变过程中,新的宗教和道德理念不断涌入,但旧的观点始终没有被扬弃,因而导致了其内容体系的庞杂和定型的困难。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何平]古代建都人与现代哈尼族的关系
下一条: ·[苏日娜 张玉玲]民族伦理文化探微
   相关链接
·[施爱东]发现刘三妹:乡绅曾光国的文化交游圈·第五届中国神话学与西王母文化研究学术讨论会1号通知
·[徐万邦]春节的主要活动及其文化功能·[张跃]春节在云南少数民族中的共享性意义
·[程瑶]转危为机:紧急情况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活用·[李楠 陈琛]论应节戏的文化内涵
·[李悦]中国的节庆习俗与民族时令戏·《文化遗产》:2023年第4期目录
·《文化遗产》:2023年第3期目录·[徐赣丽 张寒月]辨物居方:明代文人生活文化及其当代启示
·祝鹏程:《市场化进程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以北京相声为个案》·第二十届民间文化青年论坛(第二季)2023 年年会议程
·[霍福]春节社火的文化功能·[刘铁梁]文化视域中的节日与戏曲
·[刘先福]作为认同表达的民俗艺术·[王琴] “草药有命”与“自我神化”:粤北瑶族医药从业者的道德重塑
·[马千里]非物质文化遗产清单编制能力建设研究·第二十届民间文化青年论坛(第二季)2023年会通知(第2号)
·“第十八届民间文化青年论坛奖”获奖论文及作者名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我们即#活态遗产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3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