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文旅融合背景下乡村振兴与物质民俗研究学术工作坊招生启事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在中山大学开幕   ·[叶涛]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开幕词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历史民俗学

首页民俗学专题历史民俗学

[叶舒宪]《春秋》与“中国”想象
  作者:叶舒宪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0-07-10 | 点击数:10042
 

  如果要追究一下在正统史观压制之下被“中国历史”所遮蔽所遗忘的主要原因,答案简单的惊人:就因为不属于“中国”。

  那么,这一套以“中国”为核心表象的写史思路究竟是怎样由来的?谁才是被历史叙述者所一致推崇的“中国”呢?原来就是相对于四方的蛮夷戎狄等被贬抑、被边缘化和妖魔化的少数族群而言的中原政权。

  《春秋》与“中国”的文化政治

  古汉语中的“中国”一词与现代汉语中的“中国”一词是很不相同的。由于上古的“国”往往仅用于指方国或部落联盟,“中国”也就仅仅相当于想象中位于地理中央的一个地区,接近于后来所说的“中原”一带。所以按照“五岳”的东西南北中五方位地理空间模式,以位于河南西部的中岳嵩山为中心的秦、晋南、豫一带地区,是历来的皇权话语所公认的“中国”。从行政区划的地理意义之“中国”,到文化政治意义上的“中国”,一个约定俗成的“想象的共同体”,就是由东周时期的鲁国史书《春秋》开始建构的。

  《春秋繁露·竹林》云:“《春秋》之常辞也,不予夷狄而予中国为礼。至邲之战,偏然反之,何也?曰:《春秋》无通辞,从变而移。今晋变而为夷狄,楚变而为君子,故移其辞以从其事。”这里的“中国”与“夷狄”相对而言,可知当时的文化认同问题之核心内涵。

  不过,《春秋》作者判断是夷狄还是中国的标准,可以不必拘泥于种族和地域,而是以西周王朝所确立的正统之“礼”为尺度。这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文化政治的尺度。如果人种上的夷狄采用了中国之礼,也可视之为中国,为君子。反之亦然,人种上地理上的中国若不用中国之礼,也可视为夷狄,为小人。这种不用唯一固定的标准来机械划分华夷界限的书写策略,被董仲舒称为“《春秋》无通辞,从变而移”。揭示出非常重要的文化政治修辞学的微妙之处。

  清代儒者苏舆列举历代儒者对此种文化政治修辞术的体悟和解说,非常精当:

  韩愈《原道》云:“孔子之作《春秋》也,诸侯用夷礼则夷之;进于中国则中国之。”程子亦云:“《春秋》之法,中国而用夷道,即夷之。”是故卫而戎焉(隐七年),邾娄、牟葛(桓十五年)、郑、晋(昭三年)而狄焉。既内而我鲁,亦以城邾娄葭而狄焉(哀六年。)以此见中国夷狄之判,圣人以其行,不限以地明矣。然《春秋》于中国、大夷、小夷,各有名伦,不相假借,抑又谨于华夷之防。董子两明其义。宋胡安国诸人,以为《春秋》专重攘夷,固因时之论,得其一端耳。(《春秋繁露义证》,中华书局1992年版,第46~47页)

  从文化政治的角度看《春秋》及三传的开端结尾,对正统的历史时间观也会有所体会。《春秋》叙事开始于“元年春王正月”。比较神话学告诉我们,这样的写法是要重新模拟创世神话的叙事法则,突出新的时间周期的开辟意蕴。《公羊》叙事终于获麟;而《左传》叙事终于孔丘卒,按照弗莱的原型理论,圣物的展现和主人公之死,都属于所谓“秋天的神话”。

  为什么《左传》的地位高于其它,因为是“素王”孔子之“素臣”左丘明是独家正宗嫡传。所谓素王指的是,没有王位却有王之德的人。“素王之文”说的产生并不是在孔子和左丘明的春秋时代,而是肇端于战国时代的孟子,完成在汉代,目的是给在王位上的汉代统治者建立大一统的意识形态提供历史权威的基础。“说者以仲尼自卫反鲁,修春秋,立素王。”(《左传序》)“推此五体,以寻经传。触类而章之。附于二百四十二年行事。王道之正,人伦之纪备矣。”

  《春秋繁露·三代改制质文篇》:“《春秋》应天作新王之事,王鲁,尚黑,绌夏,亲周,故宋。”这里被“绌”的夏,指的就是中原以西地区的民族,即以氐羌为主体的游牧文化群落。在上古语境中,说“夏”还是相当尊敬的,因为毕竟与“华”相去不远。二者合成词“华夏”,几乎是“中国”的同义词。更为直截了当的蔑称则是夷狄、戎狄、姜戎、西戎一类。由于明确提出的“亲周”缘故,凡是被周人视为夷狄的,那就很难改变被正统所歧视的身份,除非表示出“宗周”的归顺行为。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 光明网-博览群书 2010-07-06 03:52:01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刘艳红]婚俗中方位的文化解析
下一条: ·[范子烨]高车、高车人与高车人的歌
   相关链接
·[祝鹏程]现代民族国家构建中的西南民族神话·[周嘉]运河地名的历史制作
·[郑博宇]日本素戋呜尊神话对中国“水”传说的化用·[张勤 郑璐 经泽丰]转译与迭代:宋代神话的制度化建构及分形机制研究
·[张晖]他者视角下的中国神话当代转型:韩国学者洪允姬的理论反思与实践阐释·[张多]成为活态遗产:当代中国活态神话的遗产化进程及其思想轨辙
·[尹博]上海都市生活的饮料神话:基于星巴克与蜜雪冰城网络言论的文化观察·[杨芳菲]历史在民歌中的阐释与变异
·[宣炳善]顾颉刚昆仑神话研究的民族融合与文化交流范式的再思考·[许平山 潘瑞春 余琴]传统陕北秧歌中的阳图类别及其历史文化考论
·[徐宇恒 乔英斐]中国疾病污名化的历史演进与文化领导权博弈·[邢光耀]少数民族神话中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
·[谢言]从甘娲到娲甘:长诗《甘工鸟》价值重估·[谢景雯]泰山斗母宫的历史变迁与世俗化
·[谢虎]神话遗产旅游的文化内涵与叙事策略·[谢红萍]流动与型构:古渔雁民间叙事的生成逻辑
·[肖志鹏]历史记忆何以构建:诸葛亮传说的历史记忆、书写与文化景观研究·[夏磊]彝族土主信仰调查研究
·[魏畅]复归、生殖与丰产:尸体化生类型神话中的象征意涵·[王子蔚]水患、信仰与民俗:永定河三家店村的历史逻辑与文化建构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5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