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在中山大学开幕   ·[叶涛]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开幕词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民俗生活世界
   民间文化传统
   族群文化传承
   传承人与社区
   民间文化大师
   民间文献寻踪
   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理研究
中国实践
国际经验
立法保护
申遗与保护
政策·法律·法规·
   民间文化与知识产权

国际经验

首页民俗与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经验

[陶雪迎]日本文化遗产的保护措施及现状
  作者:陶雪迎 | 中国民俗学网 | 点击数:18922
 

  日本文化遗产体系图如下:

  有形文化遗产——重要文化遗产

        ——国宝(建筑物、工艺美术品等)

  无形文化遗产——重要无形文化遗产(戏剧、音乐、工艺技术等)

  日    民俗文化遗产——重要无形民俗文化遗产

  本          ——重要有形民俗文化遗产

  文            (与衣食住、职业、信仰、岁时等相关的风俗

  化            习惯、民俗艺能及服饰器具、信仰、住居等)

  遗    纪念物   ——史迹(贝冢、古坟、都城旧址、旧宅等)

  产          ——名胜(庭园、桥梁、溪谷、海滨、山岳等)

             ——天然纪念物(动物、植物、地质矿物等)

       传统建筑物群——由市町按照条例决定传统的建筑群保存地区

  (此表参照1999年日本文化厅颁布的〈文化财保护施策〉作成)


  三、对文化遗产进行保护与活用的有关政策

  (1) 对国宝级重要文化遗产的保护

  对于国宝级重要文化遗产,如国宝级重要建筑物和工艺美术品等,由国家出资进行妥善的保存和修复,另外,如有国宝级重要文化遗产散逸于海外,或有流失于海外的可能性的话,也立即由国家出面进行紧急收购。此外,国家还出资,在地方上积极建立文化遗产保护设施,诸如历史民俗资料馆、出土文物管理中心等等。以上是对文物进行保护方面的措施。

  (2) 对历史遗迹的修复和活用

  在对文化遗产的活用方面,首先是积极推动史迹公有化的发展。在将史迹对外公开的同时,也举办一些乡土历史展及古代史再现展等,使人们对历史的了解能是全方位的,更加深入和感性化。对于仍被埋藏在地下的文物也做积极的勘探和发掘工作。

  (3) 对传统艺能及其传承进行保护

  对艺能表演艺术家和工艺美术家们进行认定,认定方式有三种:即个别认定、综合认定和保护团体认定。其中,国家指定的重要无形文化遗产里有一项是将具有高度技能,能够传承某项文化遗产的人定为人间国宝。人间国宝是属于个别认定的范畴之内的,国家每年给这样的艺术家和团体提供一定的资助。而且还特别注重培养能乐、木偶净琉璃戏、宫廷音乐等方面的后继者,并由国家提供一定的资金赞助。当然,这种无形民俗文化遗产的传承工作,除了国家的资助以外,日本艺术文化振兴协会也对该项事业提供一定程度的赞助。

  参考文献:《文化财保护施策》,日本文化厅,1999年。

(本文收入陶立璠、苑利、葛小冲主编:《亚细亚民俗研究》第3辑,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网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苑利]日本文化遗产保护运动的历史和今天
下一条: ·[刘晓峰]日本“重要无形文化财”传承人认定制度复杂
   相关链接
·坚持尊重原则 加大力度普及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巴莫曲布嫫代表:坚持尊重原则,加大力度普及非物质文化遗产法
·[彭牧]从专家主导到社区参与:美国公共民俗学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形成·[朝戈金]《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十讲》:进入非遗堂奥的好用指南
·第二期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插花高级研修班在京拉开帷幕·[郭翠潇]寻找非遗“出圈”“出海”的内生动力
· 中国民俗学会积极参与春节申遗工作· 探索新近列入名录的活态遗产项目
· 权威访谈丨中国年味世界共享——文化和旅游部有关部门负责人谈“春节”申遗成功·图文报道丨中国3个遗产项目从急需保护名录转入代表作名录
·与世界共享中国“年”味儿·展示非遗保护“中国经验”
·[杨利慧 丁红美]中国非遗研究20年:成就、焦点、贡献与问题·[黄永林]非遗传承主体和保护主体的责任与协同
·[王晨阳]人民的非遗 人民共享·春节申遗成功
·UNESCO ‖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9届常会议开幕·[安德明]创建“文化交会区”: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唐璐璐]遗产叙事的时空旅行:中国非遗申报片的媒介考古学研究·UNESCO ‖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9届常会召开在即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5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