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在中山大学开幕   ·[叶涛]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开幕词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萨满文化研究

首页民俗学专题民间信仰萨满文化研究

[孟慧英]满族民间文学的萨满教传承
  作者:孟慧英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05-16 | 点击数:18788
 
    满族民间文学内容和形式不同历史层次方面的区别是极易发现的,甚至在同一形象、同一类型、同一体裁中也带着清楚的历史印迹。比如满族神话,最古老的要算三百多位女神的故事了,其中既有母体崇拜的图腾神话,也有雄伟气魄的巨人故事及管理自然与人类秩序的大神母故事。显然这是母系社会文化的残留。父系部落时代的神话代表是天神阿布卡恩都里的系列故事,他由阿布卡赫赫(天女神)演变而来,这是一位自然力量与社会力量集于一身的神祗,他能统辖日月星辰,风雪雷电,也能造人造物,佑护生灵,但也出现了专横、残暴、甚至乱施权威。显然神话观念的发展与萨满教信仰一脉相承。
    5.宗教包融的体裁广泛
  据满族各姓神本和有确实根据的萨满传承口碑来看,萨满教中作为精神核心的口碑文化涉及的民间文学体裁十分广泛,这是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因为流行的看法之一是将神话及一些体裁的古老形式和内容归于原始宗教,而民间流传的一般体裁和内容却被视为同宗教脱离了关系。满族的事实证明,原始宗教在它的发展演变中的很长时期内,是以各种形式的民间文学作为“传经布道”内容的。
    满族这类情况的主要方面包括:
    ①对自然宇宙的看法,这中间包含了大量的创世神话,其中最有代表性的解说为两类:一是物质生成说,如水生说,柳生说,二是善恶两类神角斗解释,阿布卡赫赫是光明,生命、秩序的创造者,耶路里是黑暗、寒冷、混乱的象征,双方较量的结果便出现了我们今天见到的自然现象。
    ②族源族史,即各族姓的起源、发展及所有值得纪念的经历。这之中多有起源神话、传说。关于部落所经历事件的记述则比较详细,其中不乏类型化了的民间故事,如惠人惠事的动物故事,当然这类故事也是萨满之神故事的主要内容之一。长篇英雄传说亦属此列。
    ③萨满自身的故事。是谁创立了神坛,是谁最早将神引来的?是谁敲响第一声神鼓,第一个打响腰铃?再如萨满自身的故事,萨满为氏族立下了哪些功绩?创立了哪些神法族规?萨满同其他教派斗争有哪现值得骄傲的事迹?在反对异族入侵中萨满怎样保护族人与敌人斗智斗勇?这部分故事影响广泛,代表着氏族,甚至是一个地区的能力与光荣。一些著名萨满是某一地区的汗,象他拉伊罕妈妈是四十八个部落的噶珊达,乌布西奔妈妈慑服平定了东海七百噶珊,成为威名远扬的女汗王。这类口碑既有短小的神话、故事,也有宏篇巨制的史诗般杰作,如《乌布西奔妈妈》、《尼山萨满》等。
    总之,满族口碑文学的所有样式几乎都可以在萨满传承的作品中找到,可见萨满教不仅在原始阶段产生时期与口碑文学混为一体,而且在其后来的发展、演变中也大量地创造和运用了民间文学作为传播自身文化的工具,民问文学在这样的情况下,毫无疑问,代表蓿萨满教文化。萨满教对满族民间文学的繁荣、保存和发展起到过十分重要的积极作用。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文章来源:民俗学博客-长白恒端的金楼子

上一条: ·[王宏刚]萨满教的英雄崇拜与北方民族的崛起
下一条: ·[麻健敏]试析清代福州满族萨满信仰与本土巫文化的结合
   相关链接
·中国春节 人类非遗|巴莫曲布嫫:春节是促进文化对话、助力可持续发展的生动实践·如何让非遗在新时代焕发新光彩?
·巴莫曲布嫫代表谈用法治守护非遗瑰宝:修改非遗法让“保护”成为核心关键词·传承非遗守护文化根脉(改革再深化 奋进新征程·代表委员履职故事)
·[康丽]“非遗”这个标签不能乱用·[刁统菊]女性是非遗传承的重要力量
·[康丽]非遗保护与性别平等:春节申遗成功说起·[朝戈金]《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十讲》:进入非遗堂奥的好用指南
·第二期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插花高级研修班在京拉开帷幕·[刘魁立]非遗传承: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赓续中华文脉
·[巴莫曲布嫫]将青年的声音带到非遗保护最前沿·[郭翠潇]寻找非遗“出圈”“出海”的内生动力
·“数字环境中的非遗保护:互联网失序治理与检察公益诉讼制度”学术研讨会顺利举行·[杨秀]让年味儿重新浓烈起来
·《法制与新闻》杂志专访全国人大代表巴莫曲布嫫:展示非遗保护“中国经验”·展示非遗保护“中国经验”
·[杨利慧 丁红美]中国非遗研究20年:成就、焦点、贡献与问题·[黄永林]非遗传承主体和保护主体的责任与协同
·中国3个遗产项目从急需保护名录转入代表作名录·[王晨阳]人民的非遗 人民共享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5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