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在中山大学开幕   ·[叶涛]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开幕词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萨满文化研究

首页民俗学专题民间信仰萨满文化研究

[王宏刚]萨满教的英雄崇拜与北方民族的崛起
  作者:王宏刚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05-16 | 点击数:19595
 
  神话透露出朦胧的神际风情。奥朵妈妈属天神系统。因战胜耶鲁里而成为战神,同时又兼牧马神与妇女智慧神。在满族野神祭圣坛中,她果然被供奉在厨房,引人注目的是这位骑双骥的英武女神拴在柳枝底下,我们问主祀萨满扬世昌,他说:女战神必须在枝底下,这是祖宗留下的规矩。在不少满族姓氏中,都保留了这个古俗。
  奥朵妈妈颇像古希腊神话中的雅典娜,庇佑着本部族出兵发马,征战旅次的顺利安康,同时又都是智慧神。但这位英雄女神,只有与柳神一母亲神在一起,才具有无敌的神威。这使我们想到古希腊的一段著名神话:巨神安泰俄斯之所以力大无穷,是因为只要他不离开地面,他的母亲地神盖亚就会给他永不枯竭的力量。神也需要母亲的力量。
  再如,在萨满教中普遍流传的乌鸦崇拜。乌鸦神,满语称“生哈恩都里”。满族诸姓的萨满教天祭礼仪,多是立神杆祭天,多是取一根长约九尺的直树,顶端削尖,涂牺牲鲜血,以飨天神。接近顶部处扎谷草把或锡斗,上置五谷杂粮等,萨满诵吟神词后,鸦鹊如来啄食,认为大喜。在吉林公主岭地区,我们发现了满族关氏的神龛上的神匣处悬有涂成黑色的木制乌鸦神偶,据该姓长者说,这就是救了“老罕王”的乌鸦神,在天祭中备受崇祀。
  在满族的创世神话中,乌鸦与喜鹊同是女神阿布卡赫赫的侍女,天天到东海彩宝石。阿布卡赫赫吃了东海石才有力气与恶魔耶鲁里相搏。因乌鸦、喜鹊采石时要在神树上栖息,所以留下了祭神树的习俗。后来,祭神树演变成院中祭杆,这是对满族立杆祭天的一种有趣解释,可以看出乌鸦是女天神神系的重要成员。
  祖居东海窝集部的满族呼什哈哩哈拉在萨满祭礼中传讲:乌鸦是看林子的格格,即林海女神。祭山林时要先给乌鸦扬酒撤肉。
  在萨满教史诗《乌布西奔妈妈》中记录了乌鸦女神的神话。史诗中说:
   乌布西奔妈妈临终时叹咏道:
   我梦里听到师祖召我,
   你们和睦友爱,要携手相亲。
   我离去后,你俩同掌乌布逊。
   要学乌鸦格格,
   为难而死,为难而生。
   勿贪勿妒,勿惰勿骄。
   部落兴旺,百业昌盛。
   特尔沁不解乌鸦故事,
   乌布西奔仰靠虎榻,
   闭目讲颂:
   天地初开的时候,阿布卡赫赫(满语:天母)是宇宙万物之母,
   让身边的众神女创造了宇宙和世界。
   但是、耶鲁里(满语:恶麾)不甘失败,
   喷吐冰雪覆盖宇宙,
   万物冻僵,遍地冰河流淌,
   阿布卡额姆(满语:天母)的忠实侍女古尔苔,
   受命取太阳火坠落冰山,
   千辛万苦钻出冰山,
   取回神火温暖了大地。
   宇宙复苏,万物生机,
   古尔苔神女因在冰山中,
   饥饿难耐,误吃耶鲁里吐出的乌草穗,
   含恨死去,化做黑鸟,
   周身变成没有太阳的颜色,
   黑瓜、壮嘴、号叫不息,
  奋飞世问山寨,巡夜传警,
   千年不惰,万年忠职。
  史诗包含了一个较完整的创世神话。古尔苔为取太阳火,误食黑草,变成乌鸦、其故事如杜鹃啼血,字字含血。令人心颤的是,女神变成乌鸦后,仍为人类奋飞山寨,号叫不息,而且,千年不惰,万年忠职,这是对群体忠诚的极致,寓含着对人类多么深沉,炽热的爱,实际上乌鸦女神是乌布西奔妈妈英雄主义的象征,这种精神是萨满教中所寓含的人类文化的积极基因,是萨满教有悠长文化生命的根本原因。囿于篇幅,本文仅举几例,实际上在我们二十余年的萨满教调查中发现了众多的文化英雄神与有三百女神的女神神系,其祭礼与神话的主旋律都是为人类安生而不屈斗争的集体英雄主义。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文章来源:民俗学博客-长白恒端的金楼子

上一条: ·[孟慧英]满族的祭祀、萨满文本和神话
下一条: ·[孟慧英]满族民间文学的萨满教传承
   相关链接
·中国春节 人类非遗|巴莫曲布嫫:春节是促进文化对话、助力可持续发展的生动实践·如何让非遗在新时代焕发新光彩?
·巴莫曲布嫫代表谈用法治守护非遗瑰宝:修改非遗法让“保护”成为核心关键词·传承非遗守护文化根脉(改革再深化 奋进新征程·代表委员履职故事)
·[康丽]“非遗”这个标签不能乱用·[刁统菊]女性是非遗传承的重要力量
·[康丽]非遗保护与性别平等:春节申遗成功说起·[朝戈金]《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十讲》:进入非遗堂奥的好用指南
·第二期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插花高级研修班在京拉开帷幕·[刘魁立]非遗传承: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赓续中华文脉
·[巴莫曲布嫫]将青年的声音带到非遗保护最前沿·[郭翠潇]寻找非遗“出圈”“出海”的内生动力
·“数字环境中的非遗保护:互联网失序治理与检察公益诉讼制度”学术研讨会顺利举行·[杨秀]让年味儿重新浓烈起来
·《法制与新闻》杂志专访全国人大代表巴莫曲布嫫:展示非遗保护“中国经验”·展示非遗保护“中国经验”
·[杨利慧 丁红美]中国非遗研究20年:成就、焦点、贡献与问题·[黄永林]非遗传承主体和保护主体的责任与协同
·中国3个遗产项目从急需保护名录转入代表作名录·[王晨阳]人民的非遗 人民共享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5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