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在中山大学开幕   ·[叶涛]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开幕词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萨满文化研究

首页民俗学专题民间信仰萨满文化研究

[王宏刚]萨满教的英雄崇拜与北方民族的崛起
  作者:王宏刚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05-16 | 点击数:19594
 
  在火祭中,还要穿插竞火活动,或称“破火阵”。由萨满与族长精心设计九个火阵,其形或如飞舞的长蛇巨蟒,或如奔腾的火马、火龙,或如卧虎巨鱼。有的火阵设在陡立的悬崖上,有的火阵则设在湍急的水流中。族人们或骑马或徒步,三五成群来穿火阵,并在火中玩各种游戏,如捉迷藏、棒打驰兔、缚鹿、射野鸭、抓石珠,抓石盏等。少女们荡起火秋千、钻火圈、踢天灯以及举行各种马上火技比赛。只有最勇敢最机敏的骑手和猎人才会识破“天火”,闯过火阵。谁闯过火阵越多,谁就被敬为“巴图鲁”(满语:英雄),推为猎达(满语:狩猎头领)。这种独具北国风情的民俗活动,实际上是关于火的知识的传承与对族人的力量与智慧的考验与检阅。
  在火祭中,氏族、部落之间平目的磨擦、矛盾、纠葛此时得到了调解,冲突与仇恨化为和睦与友情,所以这也是一次团结的盛会。火祭中的神树——古柳或古榆,被称为“托着天上飘着的小生命的神树”——枝叶繁多,象征后代茁壮。柳叶是女子性器的象征,是古代女性生殖崇拜的遗存。东海女神带来七彩太阳神光与洁净的妈妈水,拖亚拉哈女神带来圣火,都是新生命永不衰竭的源泉,所以在古代火祭结束后,有野合之俗。
  往昔,北方民族的婚嫁、丧葬、迁徙、放牧、行围、禳灾、祛病、孕子、生育等民族生活的重要事项都离不开这位象征光明、温暖、生命、公正、纯洁、力量的火母神。实际上,在目前我们能见到的近世萨满教资料中,火崇拜的重视与隆重要超过太阳崇拜。
  人类文化史告诉我们,火的使用是人猿揖别的客观标志,正如恩格斯所说:“它破天荒第一次使人类控制了某种自然力,因而最后与动物界脱离。”人类所取得的第一种可以控制并可再生的热便是火,火是太阳的派生物,人工火是人造的“太阳”,所以“熵的历史根源简直可以追溯到原始人,原始人在为自己的生存而斗争的过程中,使用粗糙的器具并发现了火”。火的使用与再生,不仅意味着人猿相揖别,而且标志着举着火把(或火石)的人类开始成为这个星球主人的伟大的历史起点。至萨满教中出现了火崇拜重于太阳崇拜的文化现象,意味着人类文化的太阳‘——火,已经胜过了大自然中的太阳,人类实际上已经成为这个星球的主人。火母神的诞生是人猿揖别的精神界碑。
  又如,在满族尼玛察氏、石克特立氏的野神祭中都要祭典女战神奥朵妈妈。在石姓祭坛上,萨满要唱以下颂神歌:
   恳求奥杜(即奥朵)妈妈,
   摆供一摞来敬献。  
     奥杜妈妈身营平营,
   为救主公亲自出征,
   骑着两匹青色战马,
   战马有如出水蛟龙,
   四蹄生凤鬃毛飞动,
   所到之处主公太平,
   一日能行千里路,
   一夜能走八百程,
   急急忙忙奔前去,
   奔向远方影无踪。
   神主宽宏多慈善,
   百代千秋留美名。
  这是一位“骑双马,日行千里,夜行八百”的英雄女神。创世神话《天宫大战》中记载了这位女神的来历。奥朵原是天母阿布卡赫赫第三个侍女“奥朵西”(满语:小姑娘),管七彩云马。天母追赶恶神耶鲁里没追上,奥朵西想出一个巧妙的办法,用膝草编成白马借给耶鲁里,使其手足被缠,耶鲁里只得服输。又传:耶鲁里见阿布卡赫赫(满语;天母)极美,就嬉戏她。阿布卡赫赫总是看见耶鲁里的大脑袋,弄得头昏目眩,便让侍女们赶走他,大侍女喜鹊用叫声赶他走,而耶鲁里用几座山塞住了耳朵。二侍女刺猥用自己刺上的太阳光刺他的眼睛,耶鲁里便用白雾作眼帘。奥朵西将七彩云马赶到耶鲁里眼里。才将他赶走。但阿布卡赫赫见失去了不少马,就生气地将奥朵西赶走。奥朵西有很长一段时间离开了天母,所以奥朵妈姑的神偶不在正房。后来天母又想她,将她召回,奥朵西成为战神。奥朵西放过马,所以往昔满族牧马时要祭奉她。奥朵的神偶在堂房(东北方言:厨房),有的满族姓氏就奉她为持家女神,庇佑厨房诸事、缝纫、手工等家务事,她使妇女聪慧,有持家本领。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文章来源:民俗学博客-长白恒端的金楼子

上一条: ·[孟慧英]满族的祭祀、萨满文本和神话
下一条: ·[孟慧英]满族民间文学的萨满教传承
   相关链接
·中国春节 人类非遗|巴莫曲布嫫:春节是促进文化对话、助力可持续发展的生动实践·如何让非遗在新时代焕发新光彩?
·巴莫曲布嫫代表谈用法治守护非遗瑰宝:修改非遗法让“保护”成为核心关键词·传承非遗守护文化根脉(改革再深化 奋进新征程·代表委员履职故事)
·[康丽]“非遗”这个标签不能乱用·[刁统菊]女性是非遗传承的重要力量
·[康丽]非遗保护与性别平等:春节申遗成功说起·[朝戈金]《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十讲》:进入非遗堂奥的好用指南
·第二期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插花高级研修班在京拉开帷幕·[刘魁立]非遗传承: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赓续中华文脉
·[巴莫曲布嫫]将青年的声音带到非遗保护最前沿·[郭翠潇]寻找非遗“出圈”“出海”的内生动力
·“数字环境中的非遗保护:互联网失序治理与检察公益诉讼制度”学术研讨会顺利举行·[杨秀]让年味儿重新浓烈起来
·《法制与新闻》杂志专访全国人大代表巴莫曲布嫫:展示非遗保护“中国经验”·展示非遗保护“中国经验”
·[杨利慧 丁红美]中国非遗研究20年:成就、焦点、贡献与问题·[黄永林]非遗传承主体和保护主体的责任与协同
·中国3个遗产项目从急需保护名录转入代表作名录·[王晨阳]人民的非遗 人民共享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5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