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文旅融合背景下乡村振兴与物质民俗研究学术工作坊招生启事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在中山大学开幕   ·[叶涛]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开幕词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春节专题

首页民俗学专题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春节专题

[萧放]春节——祭祀的节日
  作者:萧放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01-24 | 点击数:42774
 

人们都爱重财神,财神自然有许多化身。从民间信仰看,有文财神、武财神、五路财神、青龙财神等。
我们先看文财神,从年画与庙宇泥塑中,我们见到的文财神的形象,是文官打扮,头戴宰相纱帽,五绺长须,手捧如意。身着蟒袍,足蹬元宝,面目严肃,脸庞清癯。据说他是商朝的比干,比干是位忠臣,他的心被商纣王所挖,但因吃了姜子牙送他的灵丹妙药,存活人间。他在人间广散财宝,因为没了心,也就无偏无向,办事公道,所以深受人们敬重。当时在比干手下做买卖者,决不心存狡诈,大家公平交易,互不坑骗。人们把比干这童叟无欺的正派君子当作财神。在《封神演义》里,比干被封为北斗七星之一,后来幻形人世,成为文财神。另一位文财神是范蠡。范蠡是经营的高手,三次聚财,三次散财,他致富的天才与重义的品质,赢得了人们的崇拜,人们奉其为财神。
再看武财神。武神赵公元帅可谓家喻户晓,赵公元帅,名朗,字公明,是一位道教人物。传说为陕西终南山人氏,秦朝时避世山中,虔诚修炼。以后汉代的张天师收他为徒,命他骑黑虎守护丹炉。天帝封他为“正一玄坛赵元帅”。《封神演义》中说姜子牙封赵公明为“正一龙虎玄坛真君”,招财使者、利市仙官都归他管,这就是他被奉为财神的因由。民间所供赵公明财神像皆黑面浓须,顶盔披甲,手持钢鞭,胯下一只黑虎,在其画像周围,常画有招财童子,聚宝盆,大元宝和珍珠珊瑚之类,以示财源茂盛。另一位武财神是关公,关公,名羽,字云长,三国时人,因其忠义勇武被历代帝王加封各种封号,在明清时期已经成为关圣帝。民间受《三国演义》的影响,将关羽奉为忠义的化身,特别是近代以来的一些工商组织,将关公视作行业的保护神与财神。我们在当今的公司办公楼与酒楼饭店常常见到神采奕奕的关公神像。
五路财神信仰,主要在南方流传。所谓五路,就指东西南北中五路。五路神也是行神,即出门五路皆为发财之路。财不自来,必奔走四方而得之。商业贸易依靠交通往来,交通的便利安全,有赖于道路之神即行神的护佑。传统的行神崇拜,在商业经济发展的背景下,演变为财神。
在山东和浙江地区盛行以青龙为财神的风俗。龙是鳞虫之长,在民间,它也是最为至尊的吉祥物,并被神化为龙眼识宝,龙行有雨等。民间青龙财神年画中多为青龙飞绕,青龙财神的两侧是和合二仙。前面是聚宝盆,青龙口中正吞吐着珠宝。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文章来源:作者提供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萧放]春节:压岁钱
下一条: ·[对话冯骥才]春节假日宜提前一天 民俗文化需悉心保护
   相关链接
·[张兴宇 李有明]传统节日的新媒体传播与地方性知识再生产·[张隽波]民国历书中的春节标注及年俗话语建构
·[张勃]北京春节的传承与变迁·[闫冬]茶灯、龙灯、鼟锣:铜仁万山春节习俗的共有家园构筑
·[许晶仪]“拜拜”与“贤妻”:潮汕女性节日劳动短视频的自我编码·[翁瑾亮]北岳祭祀的当代转向
·[闻云峰]彝乡的“年味”:云南省洱源县松鹤村吹吹腔春节演剧的调查研究·[王兴尧]文本·仪式·节日:春联风俗传说的文化叙事
·[王红莲]摆供:世俗食物的神圣化之路·[王大千]非遗节日传承保护的思考
·[汪欣]谈人工智能时代春节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陶书敏]春节祭祖的体化实践与象征秩序
·[齐琪]从民俗活动到进入春节申遗文本·[刘欣怡]从高禖祭祀到神女信仰
·[李顺]以节日之名:消费主义的现代性实践·[李士强]节日的延续与调适:哈尼族苦扎扎节文化韧性机制
·[李牧]共舞:海外华人春节庆祝中的舞蹈与舞会·[李梦娴]文化群体记忆视角下春节民俗传承
·[解欣怡]共创“我们的节日”:杭州青山村端午游龙会的民俗化路径与启示·[姜新琪]当代城市节日的公共性传承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5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