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文旅融合背景下乡村振兴与物质民俗研究学术工作坊招生启事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在中山大学开幕   ·[叶涛]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开幕词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访谈·笔谈·座谈

首页民俗学文库访谈·笔谈·座谈

[亚当·库伯访谈]“文化”与“人类学”的一次对话
  作者:石瑞/亚当·库伯/吴秀杰   译者:吴秀杰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01-03 | 点击数:24899
 

在我开始步入英国人类学领域时,宗族和宗族理论是当时学科内讨论的核心问题。在对这个学科的历史有了充分的了解之后我才意识到,社会人类学者关于社会制度的基本想法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他们认为,世界各地的原始社会都具有同样的、建立于血缘关系之上的社会制度。这里的潜台词是:在共同的血缘世系基础上组织社会生活,是人类的自然天性使然。这些是库伯在The Invention of Primitive SocietyTransformations of an Illusion 1982)一书中讨论的话题。(原注)无论血亲理论、宗族理论,还是联盟理论,它们的根基都在于寻找人类社会起源的基本因素,即那些被列维斯特劳斯称为“基本体系”的东西(由于它们能够被发现出来,这就意味着,这些体系或者是一切其他事物的逻辑基础,一种笛卡尔式的起点,或者是人类社会起源的历史性节点)。你可以从中看到,关于宗族理论的讨论,其实不过是非常古老的、关于人类群体本质讨论的一个精疲力尽的终结。由于这些理论探讨的是人的本质,因此它们也传达了政治性的信息。我也开始把宗族理论看作南非种族分离意识形态的一种隐喻。我是在这一社会中长大的。表面上看,二者遥不可及,但是,宗族理论告诉我们,史前的——或者说原始的——社会根植于血缘关系之中,血缘关系构成了基本的社会纽带。

也许,也可以把我的尝试,看作是借助于民族志方法去接近人类学理论,它与学科史方法并驾齐驱。但是,无论如何,确认一种思想观点的由来,抓住赋予其理论形态的相关背景,考虑到哪些意识形态的内容插手其间,对现成的理论观点进行批判性反省仅仅是个开头而已。人类学者仍旧需要借助于一些理论去从事自己的工作。第一个步骤是去发现出来,哪些理论可以为我所用。此时我们必须对如下问题做出清晰地思考:首先,这个理论最初要解决的问题(目前)是否仍然存在或者仍然重要?其次,不管这个理论来自何处,它能够在多大程度上帮助我们认识人的生存状态?但是,在透彻地了解这些理论的观念背景之前,我无法对上述问题进行思考。对我来说,这就意味着首先对这一理论进行学科史的,或者说民族志的探讨。

谈到理论的背景和用途,我想起一件事。曾经有一位管理顾问委托我把“文化”这一概念的不同定义列出一份清单,以便他可以把这些表述作为企业文化调查报告的一部分,分别卖给各家公司。

 真是一个妙极了的故事!一旦你开始历史性地看问题,你会发现一个饶有兴趣的现象:那就是为什么“文化”又变成了一个主要议题。在当今的美国,文化被用来解释美国做对了什么,做错了什么。为什么在城市中心会出现犯罪现象?人们不再考虑种族歧视和偏见,或者贫穷与失业,现在全都可以归于文化!塞缪尔·亨廷顿(Samuel Huntington,哈佛大学国际关系学教授)最近发表了一项关于全球冲突的理论,引起美国公众一片哗然。(Samuel PHuntington1996)他说,冷战已经结束,不同意识形态之间的争端将不复存在,争夺领土和市场的斗争也将烟消云散。这样一来,我们下一代的历史将会成什么样子?它将会成为文化战争的历史,将是文明之间的战争。你没法不追问一句:在20世纪80年代晚期和90年代初期,在美国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让美国人觉得文化成了一个大问题?(我不相信,文化分析可以提供答案。你必须得考虑到政治上的变化,如冷战的结束,教育和劳工领域的改变,移民的模式以及人口结构的变化等等……)

 我推测,你对这一特殊议题的关注和兴趣,与你是南非人这一背景有某种关系。

 大多数刚刚开始学习人类学的年轻人,都会将文化研究视为具有解放性的思想观点,因为它可以告诉人们说:看!人与人之间的差别不源于种族,而源于文化。这是一个非常受人欢迎的新观点,理所当然,它对许多崇尚自由的美国人有吸引力。对那些有政治上的雄心、力图改变现实世界的人来说,也是一个解放性的观点:文化是由后天习得的,事情并不固定于由自然给定的方式而永不变更,所以你可以改变一些事情。

我所耳闻目睹的是一种完全相反的情形。在南非,文化这一概念被用来维护南非种族分离制度。人们说,当然我们已经放弃了旧的、可怕的、南非人被种族自然而然地分离的观点,这是一种粗鲁野蛮的观点,实际上,他们不是被种族,而是被文化区分开的!文化是固定的,先决的。文化是认同感的真正基础。即使你可能会不喜欢其他文化中出现的一些事情,但是你也不得不允许他们各行其事。这是那些人做事的方式。一些非洲领导人坦称,他们不愿意坚守于传统的行事原则。但是,那是因为他们已经失去了真正的文化。当地人没有当地的文化!

这样一来,关于文化的理论在南非被一个可怕的政治制度所利用,并成为其意识形态的顶梁柱。在氛围自由的大学里,这一文化观点一直受到质疑。从我的人类学老师那里,我学会了对所有的本质主义关于文化的观点持深深的怀疑态度。

马歇尔·萨林斯(Marshall Sahlins)讨论了德语中的Kultur(文化)和法语中的Civilisation (文明)之间的不同。他认为,人们愿意承认不同文化存在的合理性,并在平等的基础上去研究它们,这具有非常的积极意义(Marshall Sahlins1993125)。但是你认为,他有可能把文化这一概念的含义和用途看得过分简单了。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会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两种文化:田野是“实验场”还是“我们的生活本身”?(三)
下一条: ·流动的“民间戏剧”:康保成先生访谈录
   相关链接
·[朝戈金]洛德《故事的歌手》:在古典学和人类学之间·[穆昭阳]寒婆传说中的地景呈现与文化意涵
·[邹东子 甘德志]“不祥之地”还是“聚财宝盆”·[周玥]刺绣非遗生产性保护中的文化协商与女性主体赋权
·[周逸敏 羌玲]民俗摄影的文化价值与当代使命·[周腾]从故事到非遗:苕瓜打金牛传说的地方实践探颐
·[周霖]昌都硕督人的狮子舞·[周嘉]运河地名的历史制作
·[郑博宇]日本素戋呜尊神话对中国“水”传说的化用·[赵月园]非遗记忆下的民间信仰空间构造
·[赵依铖]建构“民间”之声:塞西尔·夏普的民歌实践、文化政治及学术史的回响·[赵思晗]符号与仪式的互动
·[赵经纬]遗产话语下社区博物馆的功能建构及其空间实践·[张竹村]国际非遗保护领域传统建筑营造技艺工匠管理机制分析与启示
·[张玉琳]重返生活世界:民间文学的家庭生活实践及其活态传承·[张影 邬晓东]先秦两汉上巳祓禊习俗的文化变迁与美好愿景
·[张群群 陈晶晶]文化遗产治理共同体的模型构建与实现路径·[张洁]手艺人的共同体
·[张佳慧]从礼器到生活工具:婚俗家具现代化转型中的文化基因转译与价值共生·[张辉刚 唐钰镥 王宇澳]家国同构:中国传统仪式中文化身份认同的追溯与统合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5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