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拟录取学员名单公告  
   本网公告
   学会简介
   学会章程
   学会机构
理事会
秘书处
中国民俗学网编委会
中国民俗学会志愿者团队
   学会大事记
   学会会议
会议动态
联办会议
   学会活动
中国民俗学会与非遗保护
我与中国民俗学会:纪念中国民俗学会成立30周年
中华春节全景纪实摄影行动
生肖卡通设计有奖征集
感受春节:马鸣湖杯学生征文
春节文化网上谈
   知识中的伙伴
敬文民俗学沙龙
民间文化青年论坛
北京民俗博物馆
学苑出版社
妙峰山研究会
   对外学术交流
中美非物质文化遗产论坛
   学会出版物
学会年刊
中国民俗学年鉴
   联系我们

学会大事记

首页中国民俗学会学会大事记

中国民俗学会大事记(2001年)
  作者:CFS秘书处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4-08-01 | 点击数:7768
 

中日民间叙事文学情节类型专题研讨会在北师大举行

  2001年4月21—22日,中日民间叙事文学情节类型专题研讨会在北师大举行。这次研讨会由北京师范大学民俗典籍文字研究中心、亚洲民间叙事文学学会日本分会以及中国民俗学会共同举办。会上北师大教授、中国民俗学会理事长刘魁立和日本故事学家稻田浩二教授作了主题报告。来自全国著名故事学专家、学者以及日本部分学者主要围绕分类法以及故事学研究的新方法等问题展开了讨论。
  21日下午北京师范大学为前来参加会议的学者举行了欢迎仪式,中国民俗学会理事长刘魁立先生主持,北师大民俗典籍文字研究中心主任王宁教授致欢迎词。钟敬文教授在欢迎仪式上讲话,高度评价本次研讨会做主题报告的俩位学者。
  稻田浩二的报告题目为《被杀死的狗的轨迹——从日本民间故事〈开花翁〉的国际比较谈起》,刘魁立的报告题目为《民间叙事的生命树——浙江当代“狗耕田”故事情节类型的形态结构分析》。以后与会者又就故事结构分析的方法以及关于对分类发的批判问题进行了讨论。
  会议的第二天由钟敬文教授主持,稻田浩二教授做了《日本故事研究史略——兼及现状与课题——我之研究管见》的学术报告。刘魁立、段宝林、刘守华、刘铁梁等教授就故事的地域性研究几故事的收集等方面向稻田教授请教并进行了探讨。
  据悉,刘魁立和稻田浩二先生从去年年底就开始酝酿这次会议,并不断通过书信交换对一些问题的看法。北师大“中心”为会议的成功举办最了周密细致的准备工作,国内许多研究民间文学,尤其是研究故事的专家参加了这次会议,并提出一些有益的问题。这次会议是规格很高的一次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国内外获得很好的反响。

(民文)


 

“当今国际环境中的中国民俗学”座谈会在北师大召开

  2002年3月30日下午在北京师范大学艺术楼召开了以“当今国际环境中的中国民俗学”为主题的座谈会。会议由中国民俗学会、北京师范大学民俗典籍中心、北京师范大中文系民俗文化研究室共同发起,邀请了部分近期访学归来的学者介绍国外民俗学的研究动向及访学心得。会议由刘魁立先生主持,来自北京师范大学、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中央民族大学等单位的30多人参加了座谈会。周星、董晓萍、巴莫曲布嫫、刘魁立先后在座谈会上发言。
  周星教授首先通过他在日本爱知大学讲授“生活文化论”、“现代日本的生活文化”和“比较文化田野工作”这三门课时的体会为大家介绍了日本民俗学研究的现状和发展动向,回答了4位学者提出的有关“生活文化”中“生活”的定义、中日民俗学主要差距等问题,为上述发言作了补充(祥见发言稿)
  刚从牛津大学访学归来的董晓萍教授在发言中阐述了中英民俗学的四点联系、英国对中国民俗学的认识、中国民俗学国际成果和西方理论倾向等几个问题。从美国哈佛大学研修归来的巴莫曲布嫫副研究员介绍了美国民俗学会的组织活动和对美国民俗学的作用,为中国民俗学会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刘魁立教授介绍了俄国民间文学的资料收集出版、整理、系统化和研究工作,并为大家展示了近期俄国出版的民间文学方面的优秀著作。

(郭翠潇)


 

“现代化与民俗文化传统”国际学术研讨会

  由中山大学民俗研究中心与中国民俗学会联合举办的“现代化与民俗文化传统”国际学术研讨会2001年12月20——22日在广州举行。来自美国、韩国、日本以及全国各地包括台湾、香港 名学者参加会议。会上许多学者就现代化与民俗文化传统问题开展了有益的研讨。会议还组织与会代表参观了正在进入现代化的新城市——东菀、深圳,让大家实地了解新城市中的新民俗。
 

(中山讯)


 

学会致大会贺辞

  尊敬的各位领导
  尊敬的各位与会代表
  尊敬的各位来宾,女士们 先生们:

  由中山大学民俗文化研究中心和中国民俗学会联合举办的“现代社会与民俗文化传统”国际研讨会,现在胜利召开了!我谨代表中国民俗学会向为大会的顺利筹备做出巨大贡献的中山大学的领导和各个有关部门表示衷心的感谢,向到会的各位代表和来宾表示热烈的欢迎!
  我们知道,在我国现代历史上,中山大学曾经对于民俗学的中继和发展作出过重要的贡献。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由于北方的战乱,许多中国第一代民俗学的重镇人物曾经云集这里。他们一面从事教学、研究,一面创办刊物,组织社会调查、收集整理和编辑出版,使民俗学形成自北大歌谣运动以来的第二次高潮,在我国现代民俗学史上留下光辉的一页。解放以后,特别是进入新时期以来,中山大学继续了这一传统,在叶春生教授和他的同人们的共同的努力下,又为国家培养了大批学术新人,为民俗学界输送了新的血液。中山大学在民俗学建设方面本来就有很好的传统,最近民俗文化研究中心的成立必将为推动我国民俗学事业的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这是值得我们称道和敬佩的。
  这次会议,他们又主动争取,积极筹谋,从经费募集、代表联系、论文审核,到吃、住、票务、组织考察的安排,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这种敬业和奉献精神,令人感动。这次会议的中心议题“现代社会与民俗文化传统”,又是学界同仁普遍关注的现实问题,许多学者准备了精彩的论文,大家都有比较深入的思考,有话要说。正因为如此,我们深信,这次大会一定会取得圆满成功!
  借此机会我要郑重地向大家传达钟老的两点意见。这是我临来这里前钟老特地把我叫到医院,对我说的。第一点,他说:“我对中山大学民俗研究中心寄予希望,因为他们那里年轻的接班人上来了”。 第二点,他说:“大家都很关心我的身体,请放心,我现在正在恢复,情况很好,我正争取回家过年,谢谢大家!”最后他祝各位身体健康,祝会议取得圆满成功!
  我们一定不辜负钟老的期望,把会议开成一个团结的大会,开成一个积极研讨、学术丰收的大会!同时也祝钟老早日康复,健康长寿!

   祝全体代表健康快乐!
   谢谢大家!
                                  中国民俗学会秘书长 贺学君
 

大会总结发言

  尊敬的各位与会代表
  尊敬的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

  由中山大学民俗文化研究中心和中国民俗学会联合举办的“现代社会与民俗文化传统”国际研讨会,经过几天热烈的研讨,现在就要闭幕了。回望这些天紧张而有意义的讨论,我们可以无愧地或者骄傲地说,我们胜利、圆满地完成了大会预期的目的和议题。
  在短短的三天里,我们进行了十场研讨,共有48位学者发表了演说,还不包括点评。学者们的演说包括的内容非常丰富:既有民俗学史的,也有民间文学史的——比如回顾了中国民俗学所走过的道路,评价了这一领域的先驱、重镇人物以及发祥地之一的中山大学所作出的重大贡献,回顾了民间文学领域百年来的巨大成就;既有宏观研究,也有微观探讨——比如21世纪民俗学发展诌议、民间文化传统与现代化问题、民俗文化的社会功能、时代对民俗学的要求、学派、方法论,以及具体到住宅消费、房地产、饮食文化、旅游文化、影视民俗等方面的内容;既有文献研究,也有田野调查——比如对某一传说故事的专题研究,对庙会、妈祖庙、龙母祖庙、“仙姑仫”,泸沽湖女儿国的田野报告就体现了这种特色,这些报告给大家带来了生动、新鲜的气息,有的还提出了敏感和前沿的问题;既有基础理论的,也有应用理论的。不管那方面,大家更多的是“关注民众、贴近民生”,注意用我们传统的优秀的文化为我们现代社会服务。有关民俗事项的研究更是涉及到许多方面,有些还是以往没有得到足够重视的,比如婚丧礼仪中的茶俗、吉祥主题、现代成年礼、香文化、医学民俗等等,既有本国的,也有跨国境的研究。此外,还有关于戏曲、傩礼、傩戏、师公教派、通俗文学武侠小说与民俗学的研究等。会上,大家听到了有关岭南地域民俗文化的集中报告,这或许与我们在此开会有关,但是我认为不仅仅如此,它有着更深的意思,由此我们似乎看到岭南学派正在崛起。人类学、社会学方面专家的精彩演说,使我们看到了民俗学多层面研究的丰富性。国外学者介绍的他们在应用研究上的经验,也为我们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国内外学者间的交流,开拓了大家的视野和研究思路。韩国朴京夏教授今天早上给我送来一张纸条,说会上报告的许多问题他们韩国也同样遇到,深入的研讨使他学到很多知识。我想这也应该是我们大家共同的感受。
  这次会议有几个特点:㈠ “现代社会与传统文化”目前已经成为全球所关注的问题,我们今天在此召开这样主题的研讨会是及时和必要的,它不仅具有现实意义,也将会产生深远的影响;㈡ 会议研讨严肃认真,气氛自由活跃,各种意见均可畅所欲言,这样宽松、自由的学术空气,不仅有利于学术的交流,也体现了与会学者的学术道德和思想境界;㈢ 除了研讨报告外,我们还进行了多个地方的考察活动,使会议更为丰富圆满。
  如果要说还有什么不足和遗憾的话,由于时间所限,大家的研讨还不能充分尽兴。
这次会议马上就要结束了,但会上提出的许多问题还需要我们继续深入研究,许多工作还需要我们去努力。新世纪放在我们每个民俗学工作者面前的任务是十分艰巨的,但是也给了我们大好的机遇。我们深信,这次会议将会为今后研究的深入带来新的启迪,使我们民俗学工作者在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新的文化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最后,请允许我代表全体与会代表向负责组织筹备这次会议的叶春生先生和全体工作人员表示衷心的感谢!由于他们周到的安排,认真负责、主动热情的工作,保证了会议顺利进行,圆满成功,也使每个代表在这里度过了美好而愉快的几天。

    谢谢大家!

中国民俗学会秘书长 贺学君
2001年12月22日


 

美国民俗学会会长佩姬女士在北师大做专题报告

   2001年10月我会副秘书长巴莫曲布嫫应美国民俗学会(AFS)的邀请,从哈佛大学前往阿拉斯加参加AFS2001年会,并在小组讨论会上作了题为Approaching Indigenous Oral Traditions: A Perspective of Substitution in Genre的发表。会议期间,巴莫与美国民俗学会的几位主要负责人进行了交流,并向他们提出今后在两个学会之间加强交流和合作的愿望,得到对方的一致赞同。初步意向是先在两个学会的网站上相互链接,以后再进一步讨论交流的可能性。12月中旬,由巴莫积极联络,美国民俗学会会长、美国民俗文化中心主任佩姬·鲍杰尔女士在北京出席“国际民间传统文化保护立法讨论会”(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the Protection and Legislation of Folk/Traditional Culture)期间,应钟敬文教授邀请专程到我会进行交流。佩姬会长到京的当天刘魁立、贺学君、尹虎彬代表中国民俗学会曾到宾馆拜会了她和美国同行。我会学者与欧美国家学者长期有着友好的交往关系,但是学会机构一级的联系还没有完全建立,这次交流应该说是一个良好的开始。美国民俗学会每年都举行年会,并欢迎世界各国民俗学者提交论文与会。相关信息及联络方式请查询该会网址:http://www.afsnet.org/

(学会秘书处)


 

 

  

2001年12月18日下午1:30,美国民俗学会会长、美国国会图书馆民俗生活中心主任佩姬应邀在北京师范大学做了题目为“美国国家图书馆如何收藏保护民间文化资料”的报告。在京的部分民俗学专家、学者及研究生约40 多人听取了佩姬女士的报告。
  报告会由中国民俗学会理事长刘魁立主持,北京大学博士生导师、我会副秘书长高丙中担任翻译。佩姬女士首先对美国国会图书馆的历史发展与现状做了简要的介绍。然后从民俗文化保护方面介绍了美国的经验和方法以及他们所做的项目,并回答了学者们提出的问题。
  佩姬女士阐述的美国民俗学资料搜集和研究中一些观点和做法,譬如不但注重收集资料,还注重如何让这些资料被广泛的阅读和利用;美国民俗学的三个取向:学术性研究、为公共部门服务,民俗学在如何丰富人们生活上的应用等等,为中国学者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以及开阔的思路。美国国会图书馆民俗生活中心的网址为: http://lcweb.loc.gov/folklife/

(郭翠潇)


 

致亚细亚民俗学会的贺信

  樱井龙彦教授,并转第四届亚细亚民俗学会事务局:
  欣闻由国际亚细亚民俗学会主办的第四届国际学术会议即将在日本名古屋大学召开,届时,来自中国,日本,韩国和越南等国家的民俗学者将有机会聚集一堂,就“民俗学如何关注21世纪人类所面临的开发、自然和环境问题”这一重大主题,展开认真深入的学术研讨,中国民俗学会秘书处谨代表中国广大的民俗学者向这次国际学术会议表示由衷的祝贺,也向与会的各国学术界的同行表示由衷的敬意。我们相信这次国际学术会议,将进一步促进亚洲各国民俗学者之间的友谊,进一步促进亚洲各国民俗学的发展。
  谨祝大会圆满成功。

中国民俗学会秘书长 贺学君
2001年11月22日


 

“中国民俗学学科建设及人才培养专题研讨会”在北师大举行

   在著名民俗学家钟敬文教授的倡议与领导下,北京师范大学民俗典籍文字研究中心于11月22日至24日在北京师范大学举办了“中国民俗学学科建设及人才培养”的专题研讨会。本次会议是在民俗学界新世纪的第一次盛会,北京大学季羡林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于光远研究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中央文史馆馆长、北京师范大学启功教授等作为特邀嘉宾出席了大会开幕式,并发表了精彩的热情洋溢的讲话。
  会议由我会理事长、研究中心客座教授刘魁立先生主持。国内高等学校及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60余人专程到会,他们承担着民俗学教学与科研工作,在长期工作实践中他们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对民俗学学科的未来发展都十分关注。
  中国民俗学在重建后的近二十年间,取得了显著成就。人类迈入新的二十一世纪,我国各项事业飞速发展,社会生活经历着巨大变革。当此历史时刻,民俗文化更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中国民俗学也面临着一系列亟待思考和解决的问题。面对这种现实,中国民俗学应如何完善学科的内部机制和因应社会历史的要求,深入思考民俗学的性质、范围、功用等属于元科学性质的基本问题;如何认识当今的民俗文化及其发展趋势;如何评估近年来民俗学研究、教学、知识普及、人才培养等各方面的状况;如何把学科建设提升到一个更符合历史发展需求的高度;为了学科的健康发展应如何调整自己的步调和格局;如何做好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工作等, 这些都是大家在具体教学、研究、实地考察和出版等实际工作中不能不面对的具有战略意义的重要问题。
  此次会议本着展开对话、交换意见、沟通信息、寻求共识的原则,围绕着这些有关民俗学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的重大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讨。
  年近百岁的钟敬文教授因健康原因未能亲自出席会议,但他为研讨会提供了长篇学术报告,他在报告中,结合我国民俗文化的现实状况,针对民俗学界存在的问题,系统地和淋漓尽致地阐明了自己的观点。他的报告成为了本次会议讨论的中心议题。在研讨会上,三十位代表围绕会议的中心议题,结合自己的工作经验,针对我国民俗学调查、研究、教学、知识普及等问题,发表了内容充实、多有新见的学术见解。
  此次研讨会的议题具有较强的现实针对性,对民俗学的各项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和参考意义。钟敬文教授在医院会见了来京开会的外地代表,他饱含深情地说:我搞民俗学研究80多年来,今天也是我最快乐的一天。这么多的同志,活跃在全国各个民俗学工作的战线上,整个形势很好。 一个民族如果要存在和发展,许多物质文化条件是必需的,但是精神文化也决不可缺少。一旦缺少了精神文明,那么这个民族的存在和发展就有问题了。大家应有一种民族的自觉,将中国的精神视为命根子,将中国优秀的文化视为我们的命根子。希望大家努力,努力,再努力!民俗学是一种重要的学科!

(师讯)


 

中国神话学家袁珂先生逝世
·唁函·

  袁珂先生治丧委员会:
  惊闻袁珂教授殒世噩耗,不胜悲痛。袁珂先生为中国神话研究鞠躬尽瘁,成就卓著,堪为学子楷模,袁珂先生的逝世是我国神话学界和民间文化学界的巨大损失。我们愿以袁珂先生的伟大人格、治学精神和严谨学风为榜样,努力为中国的民间文化事业竭诚工作。
  袁珂先生千古!
  袁珂先生精神永在!
  并祈袁珂先生家属节哀!

                                 钟敬文
                                 刘魁立
                                 并中国民俗学会全体会员敬悼
                                 二零零一年七月十六日
 

致镜泊湖中国民俗饮食文化学术研讨会贺词

  尊敬的领导
  尊敬的来宾、女士们、先生们:
  镜泊湖中国民俗饮食文化研讨会今天在此隆重召开了,首先请让我代表中国民俗学会、亚细亚民俗学会北京联络处向与会的代表表示热烈的欢迎!向对我们召开这次会议给予热情关心和大力支持的牡丹江市委领导、政府各有关部门表示由衷的敬意!向为会议提供全力支持的协办单位表示衷心的感谢!我们虽是主办单位之一,但是主要出力的是当地的同志。
  中国民俗饮食文化学术研讨会的召开可以说有着特殊的意义:其一,据目前所了解,中国饮食界、中国民俗学界各自召开过的学术研讨会都有着丰富的记载。然而,这“两家”联合召开的学术研讨会如果说不属开创性的首次,至少也是较为少有的。饮食中包含着丰富的民俗内涵,民俗研究中饮食文化又是不可缺的重要方面,因而这样的会议无论对饮食界,还是民俗学界都有着特殊的意义。我们相信它不仅在民俗学研究的历史上会留下一页,在中国饮食文化中也一定可以大书一笔。
  其二,探讨民俗饮食文化实质是在探究一个民族的精神和气质。饮食与人的关系之密切,是人人皆知的,而我们中国又是一个以灿烂的饮食文明而闻名于世的大国。饮食在中国人的生活中占据着非同小可的位置。这不仅在于中国吃的食物之广,吃的方法之多,吃的过程之讲究。更重要的是“吃”已经成为中国人认识世界,把握世界的一种基本方式。在传统中国,饮食往往与理家、治国等社稷大事同出一理,所以长期沿传的饮食习俗中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仅它的社会、文化功能就涵盖着方方面面。张光直先生曾形象地指出“到达一个文化的核心的最佳途径之一就是通过它的肚子”,对于中国这样一个重视饮食的国家可能更是如此。
  其三,传统性相对很强的领域,正面临着改革的挑战。饮食文化的传承持续性在人类各种最主要的衣、食、住、行文化事项之中相对最强,人类的食物发展变化史告诉我们,人们的食物至今大约发生过两次大的革命。第一次是捕猎生产出现,人由“杂食”转变为“食肉”;第二次是农业生产开始,人类的食物也开始以植物型为主,现在基本还是如此。但是目前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世界间交流的加速,人们的认识、观念的变化,在饮食方面也有较大反映,比如饮食心理、饮食爱好、饮食营养、饮食审美、饮食文化的传承等等。在儿童身上更加突出。使我们传统的饮食方式、内容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如何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如何保持优秀的民俗传统?这中间大有学问,也是我们这次研讨会的重要议题。饮食界的大师们有高见,民俗学专家们有高见,两者结合就是高见中的高见。
  最后希望各位不仅通过各自的嘴和肚子直抵南北文化的核心,而且通过我们的交流研讨使饮食文化在改革创新方面有新的启示。
  祝大会圆满成功!祝代表们愉快!健康!

中国民俗学会秘书处
亚细亚民俗学会北京联络处
2001年6月29日
 

庆贺钟敬文先生百岁大寿暨绿色文明倡议

  2001年9月29 日上午,北京大学勺园国际交流中心二楼会议室,聚集了首都百余名老少知识分子,庆贺钟敬文先生百岁大寿。寿庆由他的老朋友季羡林、张岱年、林庚、侯仁之、启功、林林共同发起的。由著名诗人郁风先生主持并代表大家致了贺辞。钟老的女儿代先生致答谢辞。会上张岱年、季羡林、于光远、林林、黄宗洛、周巍峙等先生,发表了真挚、风趣、热情洋溢的讲话,博得大家阵阵掌声。季老首先发言。他说自己已经与钟老认识有五六十年了,从钟老的身上学到了很多好的东西。钟老在北师大教授中是最年长的,我们希望在他108岁时,今天的原班人马还能给他庆祝茶寿,大家共同努力,“相聚于茶”,我绝不后人。钟老的学生周巍峙刚从新疆赶回来。他说,作为晚辈,能参加钟老的寿庆感到很幸福。钟老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功劳很大,不求索取。钟老工作的地方很小,只能侧身而过。地方虽小,研究的却是博大精深的学问。在事业上,百岁的钟老还能讲课、看稿,参加审读会,这恐怕是世界第一人。黄宗江先生说,我对钟敬文先生是钟而敬之,敬其文更敬其人。还说自己从小想从事文字文学工作,钟老教导我们要走向民间,我要跟先生一起走向民间。于光远先生虽坐着轮椅,但是精神十分饱满,他说要把今天的会议情况发表在他所开的网页上,让大家来分享百岁的喜庆。他还提出与钟老做健康长寿的比赛。黄苗子先生写了“国瑞文宗”四字表达了他,也表达了大家对钟老的高山仰止之情。与会的还有任继瑜、谢冕、丁聪、郭预衡、刘魁立、陈祖芬等学者和著名人士,会议简朴而热烈,大家对钟老敬文先生的人品、学问给予高度的赞赏。不少老先生风趣地向钟老挑战,祝愿先生健康长寿!(文讯)

庆贺钟敬文先生百岁华诞

  由启功老提议,北大中文系2002年元月3日在北京友谊医院会议室举行钟敬文先生百岁华诞庆贺会。师大校、系领导以及钟老生前好友20余人参加。大家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祝愿先生早日康复。

中国民俗学会贺辞

  各位领导:
  各位专家、学者、师长、朋友:新年好!
  今天我们怀着激动、兴奋的心情在此聚会,庆贺我们大家所尊敬的钟敬文先生百岁诞辰。让我们首先祝贺钟老身体健康,生日快乐!这两句话虽然在庆贺生日的场合频频被用到,但是用在百岁老人的生日活动中却是不多见的。有人说钟老是个奇迹。的确如此,百岁的钟老还在指导研究生的功课,还在思考着学科的建设、人才培养的大事。这是少见的。不管在那里,钟老总是心系学生,情系中国民俗学事业,就是在医院治疗期间也不列外。
  谈到中国的民俗学不能不谈到钟敬文,而谈到钟老同样不能不谈到中国的民俗学。钟敬文的名字与中国的民俗学事业紧紧相连,中国的民俗学与钟敬文又紧密相关。大家称钟老是“中国民俗之父”,这个称呼对钟老来说是当之无愧的。自北大歌谣运动兴起不久,年轻的钟敬文就有了积极的行动,1927年广州中山大学创办民俗学会,他更是积极投身其中,1930 年到杭州又与同仁一起发起成立了中国民俗学会。这中间,不管是社会环境、学术气氛好的年代,还是受到压制、遭到迫害的岁月,钟先生始终没有离开过这个与民众生活最为贴近的学科,没有放弃过他所热爱、钟情的领域。即使在那些表面看来他已经不搞、不能搞民间文学、民俗学的年月里 ,他的心中从来没有对它们放弃过。因而,只要一有时机,他即可以马上着手开展工作,或者说他一直在暗暗努力、积极等待这时机的到来。
  1978年,这个时机终于来到了,以后钟老以70多岁高龄老人的身躯到处奔波、呼吁。1983年5月,中国民俗学会终于成立!同时,他还积极推动地方学会的工作。如果说27年、30年的中国民俗学只是一个一个点,那么到了80年末,中国民俗学会的机构已经是花开遍地,现在全国绝大多数省、市、县有了民俗学会的组织。中间,钟老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正如钟老所言,中国民俗学事业80年来,现在是成绩显著,发展最好的时期,尤其是年轻的学子已经上来了,这就是学科的前途,学科发展的希望!
  上个月民俗学会与广东中山大学民俗文化研究中心联合举行了有关“现代化与传统文化暨庆贺钟老百岁华诞国际研讨会”。会议开得很成功。代表们一致认为:我们努力搞好中国的民俗学事业是对先生百岁华诞最好的献礼。钟老的健康也是我们学会的幸事。这也是我们全体会员的心声。
最后让我们再次祝福敬爱的钟老健康长寿!再长寿!

中国民俗学 
2002年1月3日 

中国民俗网第二次民俗文化研讨会暨建网两周年纪念会在民族大学举行

  【中国民俗网讯】2001年9月26日,中国民俗网组织的第二次民俗文化研讨会暨建网两周年纪念会在中央民族大学举行。此次会议,与国际亚细亚民俗学会、中央民族大学民俗文化研究中心和中央民族大学中文系共同协办。
  此次研讨会的主要议题是:民俗文化保护与民俗学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北京师范大学的部分专家学者与会并积极阐述了自己的观点。
  会议由中国民俗网主持人、中央民族大学民俗文化研究中心主任陶立璠教授主持,研讨会以陶立璠教授的《民俗文化保护与民俗学研究》的论文为开端,围绕民俗文化要不要保护,如何保护这两个方面的问题展开了讨论。
  陶立璠教授列举了很多民俗文化被严重破坏的例子,提出民俗文化保护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其他学者在此问题上基本达成共识。但在如何保护的问题上,学者们有不同的见解。社科院文学所的吕微认为主要应该从两个方面来考虑,一是怎样维持民俗文化的实用性,一是怎样将实用性转化为审美性;北京大学的陈泳超则认为,民俗的硬件是可以保护的,但软件无法保护,老百姓的生活方式无法指导,无法干预。在审美化的问题上,他认为,民俗和生活实用性结合起来是才是最美的,转化后会损伤其审美性。在民俗文化的硬件保护上,北京大学的王娟认为文化传统不仅仅体现在物质形式上,不是外在的形式来衡量的,外在的形式消失并不可悲,可悲的是没有意识到其价值。
  关于面临现代化和经济开发时民俗文化的保护,社科院的户晓辉强调:保护民俗文化的同时不要忽视民俗群体的愿望,现代化的生活模式无法抵抗,不发展的保护行不通。有的学者则认为,民俗文化的保护和经济发展并不矛盾,民俗可以作为的资源来开发,有意识的传承和无意识的传承效果不同。提高民俗群体的文化意识将民俗文化作为产业会把学者的保护变成老百姓的自觉行动。

(中国民俗网编辑:郭翠潇)


 

  文章来源:CFSNet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秘书处工作小结(2001年—2002年5月)
下一条: ·中国民俗学会挂牌仪式在北京民俗博物馆举行
   相关链接
·中国民俗学会新会员名单(2024年7-8月受理)·深切缅怀刘锡诚先生——中国民俗学会唁函
·中国民俗学会新会员名单(2024年5-6月受理)·中国民俗学会新会员名单(2024年3-4月受理)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中国民俗学会新会员名单(2024年1-2月受理)
·中国民俗学会新会员名单(2023年11-12月受理)·中国民俗学会:会费缴纳清单 (2023年4月14日至2023年11月30日)
·中国民俗学会新会员名单(2023年9-10月受理)·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非物质文化遗产论文选编
·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叶涛]庆祝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继往开来,再创辉煌·[叶涛]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开幕词
·40年,诠释民俗学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脉中的独特价值·中国民俗学会纪念《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通过二十周年学术专栏在线发布
·[李琳 李小青]中国民俗学会40周年与多民族民俗学研究的兴盛·中国民俗学会新会员名单(2023年7-8月受理)
·中国民俗学会新会员名单(2023年5-6月受理)·中国民俗学会纪念《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通过二十周年在线专题研讨会召开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