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在中山大学开幕   ·[叶涛]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开幕词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本网公告
   学会简介
   学会章程
   学会机构
理事会
秘书处
中国民俗学网编委会
中国民俗学会志愿者团队
   学会大事记
   学会会议
会议动态
联办会议
   学会活动
中国民俗学会与非遗保护
我与中国民俗学会:纪念中国民俗学会成立30周年
中华春节全景纪实摄影行动
生肖卡通设计有奖征集
感受春节:马鸣湖杯学生征文
春节文化网上谈
   知识中的伙伴
敬文民俗学沙龙
民间文化青年论坛
北京民俗博物馆
学苑出版社
妙峰山研究会
   对外学术交流
中美非物质文化遗产论坛
   学会出版物
学会年刊
中国民俗学年鉴
   联系我们

2024年会专区

首页中国民俗学会学会会议历届年会2024年会专区

[彭伟文]“爱好”和“高兴”:传统节日的精神价值和社会价值
——以广州泮塘五约“龙船景”为中心
  作者:彭伟文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24-11-21 | 点击数:373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论文  

“爱好”和“高兴”:传统节日的精神价值和社会价值
——以广州泮塘五约“龙船景”为中心
彭伟文
(浙江师范大学国际社会与文化发展学院)
摘  要:传统节日的大型民俗活动具有极大时空特定性、耗费巨大人力物力,这种民俗事象之所以一直被传承,其娱乐功能和亲睦功能带来的精神价值与社会价值具有决定性作用。广泛分布在珠江三角洲南部传统农业区域的端午节龙舟活动形式“龙船景”就是其典型之一。
龙船景的主要形式村落之间为划着盛装的龙舟互相拜访,在珠三角南部传统农业区域几乎无处不有,从农历五月初一开始,整个过程可持续20天左右,规模盛大,热闹非凡。招待友好村乡举办龙船景通常称为“招景”;划着龙舟到招景的村乡去拜访,一般称为“趁景”,但若与招景的村乡有历史渊源,则特别称为“探亲”。无论是招景的一方还是趁景的一方,都有全套礼仪需要遵守。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主人早早在龙船埠头恭候;前来趁景的龙舟到达,双方拱手致意,双方交换礼物后,需在埠头前方或附近水面缓缓划行,并敲锣打鼓,鸣放鞭炮,挥舞彩旗,“三进三退”后才离开,称为“游龙”。
本研究聚焦于广州西关泮塘五约龙船景,在充分的田野调查基础上,结合历史文献,对节日的精神价值和社会价值进行实证性分析。
在有龙船景民俗传统的村落,都有大量热衷于龙舟活动的人。用他们自己的话来说,踊跃参与龙舟活动的原因就是“爱好”。这种“爱好”不仅体现在端午节前后的龙舟活动中,还体现在对龙舟活动所需条件的日常准备,包括对周边水文环境的了解、生产与生活资源的有意识分配、将可自由支配的时间有意识地向端午节集中等方面。在以上日常准备中积累的对节日活动的期待,当节日到来时达到最高潮并被释放出来。因此,准备过程中所付出的各种或有形或无形的代价,都会在节日期间得到极大的正反馈,成为促使他们再次投入下一个节日准备周期的重要动力。而以上行为方式,是在传承群体内部共有,且在代际之间有效传承的。
龙船景的民俗功能在于“村乡交往”,当地人称之为“高兴一下”,亦即和亲朋好友聚集在一起热闹一下,具有鲜明的亲睦功能。龙船景活动过程中的“高兴”是多层次的。既有友好村乡层面的礼仪性交往,也有宗族之间的血缘性连结,同时还有招待亲友“睇龙船”这样家庭、个人层面的社会交往。在端午期间互相“招景”和“趁景”的友好村乡,在平时也会以联合自卫、生产合作、联姻等形式保持密切的往来。通过对泮塘五约友好村乡地理分布的分析,可以清晰地看到珠三角村落之间“梅花间竹”式的交往图景。这种交往方式,是在法律尚未健全的前现代社会依靠自组民间武装自保的珠三角乡村社会,互相制衡以最大限度减少摩擦,避免武装冲突的现代遗留。随着社会发展,文明程度提高,法制完善,原本的联合自卫功能逐渐消失并被遗忘,生产生活方式都发生极大变化后,这种遗留以维持友谊,满足情感需求的方式存在于日常生活中,并在龙船景活动中以游龙互访的方式集中表达出来。
关键词:传统节日;精神价值;社会价值;泮塘五约“龙船景”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林继富]民间故事讲述与共同体建设
下一条: ·[王霄冰]再语境化与海外藏中国民俗资料的溯源研究
   相关链接
·与世界共享中国“年”味儿·[柯小杰]传统节日民俗中的卫生防疫智慧
·[王霄冰]传统节日的创新发展与文化自信·[王晓涛]后疫情时代端午龙舟竞渡的现代文化表达
·[邓清源 黄永林]要素传承与功能重构:中国传统节日重阳节的当代变迁·[李楠 陈琛]论应节戏的文化内涵
·[施爱东] 恶日端午:阴阳相争的死生故事·[赵燕]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传统节日在政府保护下的变迁
·[季中扬 王静]传统节日“公共性”的传承机制·[林继富 吴佩琦]家族认同到中华民族认同的演进逻辑
·荣耀中国节 | 中国民俗学会携手王者荣耀共同探索传统节日创新传承·征稿启事:2021嘉兴端午全国学术研讨会
·[张勃]中华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与当代价值·[高鹏程]传统节日当代传承的寺院参与
·[高俪杰]浅谈中国传统节日习俗的文化价值及地域差异·[郑至豪]从地方志看湖北新洲许逊信仰的历史变迁
·[季中扬]传统节日文化传承与乡村发展·[徐赣丽]当代城市空间中的民俗变异:以传统节日为对象
·“风俗画的20世纪”2020嘉兴端午全国学术研讨会开幕在即·2020嘉兴端午全国学术研讨会征文入选名单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