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本网公告
   学会简介
   学会章程
   学会机构
理事会
秘书处
中国民俗学网编委会
中国民俗学会志愿者团队
   学会大事记
   学会会议
会议动态
联办会议
   学会活动
中国民俗学会与非遗保护
我与中国民俗学会:纪念中国民俗学会成立30周年
中华春节全景纪实摄影行动
生肖卡通设计有奖征集
感受春节:马鸣湖杯学生征文
春节文化网上谈
   知识中的伙伴
敬文民俗学沙龙
民间文化青年论坛
北京民俗博物馆
学苑出版社
妙峰山研究会
   对外学术交流
中美非物质文化遗产论坛
   学会出版物
学会年刊
中国民俗学年鉴
   联系我们

2021年会专区

首页中国民俗学会学会会议历届年会2021年会专区

[李丽楠]地景传递社会记忆的机制研究
——以一个村落边界的重建与认同为例
  作者:李丽楠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21-11-06 | 点击数:1007
 

 中国民俗学会2021年年会论文•

 
地景传递社会记忆的机制研究
——以一个村落边界的重建与认同为例
李丽楠
(中南大学中国村落文化研究中心)
摘 要: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推进,越来越多村民迁移到村外发展,许多农村土地被纳入到城市,“村改居”现象越来越多,这使得村落的边界变得模糊和村民身份转化。然而,近年来“宗族复兴”的现象表明村民对村落的认同感没有因此减弱。在传统村落的经济、人口等因素发生变化的情况下,透过民俗文化研究村落区分与认同成为切入口。基于此,本文选择一个“村改居”的古村落,对其寨门、古塔、祠堂和庙宇四种地景的社会记忆进行回溯,展现村落对外和对内的区分与认同边界的形成过程,探讨地景如何综合其物质性和表征性传递村落边界的社会记忆,并且随着地景的物质性让位于表征性,村落对外边界消逝和对内认同增强。基于上述分析,展现村落共同体的性质由血缘、地缘转向精神,折射出中国从绝对主义国家时代到民族-国家时代的社会变迁。中国传统文化具有绵延性和对现实的回归性,启发民俗学透过“民”的创设与实践活动来研究城市化背景下的村落空间。
关键词:村落边界;地景;社会记忆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李君]中国“结”:情感与功能
下一条: ·[李敏丹 林敏霞]口头传说和表述类非遗的景观叙事转化
   相关链接
·[徐嘉抚]辽西皮影戏伴奏音乐的文化解读·[苏永前]作为对话场域的“神话/历史”:两种人类学的“神话/历史”之辨
·[周阳]社会记忆视域下的“非遗”文化资本再生产·[黄景春]黄道婆传说的当代建构及社会记忆转型
·[毛巧晖 白蓉]地域秩序与社会记忆的表达·[黄景春]当代红色歌谣及其社会记忆
·[苏永前]真实与建构:神话历史的两种向度·[毛巧晖]文化交流与民族特性的凝铸:基于京族口头叙事的考察
·[戚晓萍]“阿欧怜儿”山歌的地景书写与文化认同·[苏长鸿]生态抗争中的权力博弈及其话语变迁
·[刘冬梅]曼荼罗化的村庄:西藏昌都嘎雪的神圣地景与生态观·[蔡磊]日常生活、共同体与民间手工技艺传承
·[王明珂]历史事实、历史记忆与历史心性·郭于华:社会记忆与普通人的历史
·[张帅]民俗学、人类学视野下儿童拍手游戏及其游戏中歌谣的研究·[李自然]民族传统文化的本质及特征刍议
·[萧百兴]催生“历史地理建筑学”:呼唤地域研究及其实践的文化总体性·[王霄冰]文化记忆与文化传承
·[大滨彻也]档案能再现我们社会的记忆吗?·[郑威]社会记忆:民族文学作为族群叙事文本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3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