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2025年4月30日 星期三【蛇】乙巳年 四月初三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在中山大学开幕   ·[叶涛]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开幕词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什么是民俗
生产劳动民俗
日常生活民俗
社会组织民俗
岁时节日民俗
人生礼仪
游艺民俗
民间观念
民间文学
   什么是民俗学
中国民俗学
历史民俗学
理论民俗学
应用民俗学
民俗语言学
艺术民俗学
   关键词与术语
   观风问俗
   民俗图说
   China in Focus

民俗图说

首页民俗与民俗学民俗图说

刚刚申遗成功的“送王船”,是一种怎样的民俗?
  作者:陈花现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21-09-04 | 点击数:18477
 

      厉祭对民间信仰的影响

      醮的本意为祭酒之仪,后引申为礼敬天地沟通神明的祭仪。

      民间信仰的根本动机无非就是趋吉与避凶,在“王醮”里趋吉的仪式由朝忏祈福来负责,而避凶则靠送船、普度一类的“厉祭”。对于“厉”这个名词,多数人有点陌生,但说到“厉害”这个词的词源,便是来源于古人对“厉”的看法。

      “鬼有所归,乃不为厉,吾为之归也”,从《春秋》子产的回答中,我们可以窥见古人的灵魂观念:其实“鬼”并不可怕,怕的是没有归属感四处捣乱的“厉”。没有后代祭祀的都可以归之为“厉”,进而秦汉时便有厉祭之仪,以安抚两类灵魂:一是对时代有贡献但无后人祭祀;二是天灾人祸之中无所归属的。但从现在健康角度来看,没有得到安葬的尸骸确实会带来传染病,所以厉祭的内核之中还是有些朴素的卫生观念所在。但回归精神本源,通过祭祀达到可知的“归”,其根本还是出于对“未知与不定性”的恐惧。特别是像在东南沿海这种,需要在风浪中讨生活,没有足够且稳定的耕地地域,便希望通过厉祭得到一定的心理安抚。

      从这种群众心理出发,春秋时管仲还创造性地将厉祭作为振兴经济提高税收的手段之一,让“礼”与“利”相通,通过“收民之牲”,通过祭祀推动民间消费,带动了所在地区“鱼市”的兴旺。但到汉以后在儒生的反对下,厉祭被视为不符合礼法的淫祀被加以打压,直到明代朱元璋洪武改制,鼓励民间祭祀以后,厉祭又重新回到民间祭祀范畴,而闽南沿海著名的王爷庙例如泉州富美宫、同安马巷元威殿、南安檺林庙三王府、南安寮洋灵应堂三王府等,也多是在明朝正德至万历年间所建。

      而在王醮进行期间的普度,则是传统厉祭下沉式传播的结果,乡间枉死无祀的孤魂在亦在此仪式里得以饱餐,最后跟着王船同赴仙乡,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化解了还活着的人对未知生命经验的不确定性。

      王爷Ong-Ya

请来王爷因为迎来送往的代巡身份,多为彩扎金身 刘家豪/摄

      既然送王船是由从早期的送瘟习俗演变而来,有些地方的民俗学家就偏执地认为王爷是瘟神。其实王爷的角色在闽南已经演变为押送瘟神疫厉的代天巡狩之神,甚至在闽南乡社间流传有王爷自服上天用来减人口的瘟药,为民而舍身的传说。古人对神的品质要求就只有核心的两点——聪明、正直,因为巡狩之职,百姓对于王爷的要求,就是要特别正直,眼睛里揉不得半点沙子,毕竟在大家精神世界的期待里,幽律定是要比人间的法律更严苛,以至王爷的角色常是由历史传说里最刚正不阿的人来担任,其中多为为国献身的忠烈,这也是民间情绪里对于公平正义最直观的追求。这也是古俗中厉祭的时代演化。

海沧钟山水美宫日常所供奉的没有形象王爷神位

      王爷在民间使用的是巡回监察制度,也就是古代的巡按制,在明末的启蒙读物《幼学琼林·卷一·文臣》中有载:“代天巡狩,赞称巡按”。所以在闽南沿海的民俗中,便有“迎王、送王”之说,此迎来送往的时间,大抵也是符合民间祭仪“春祈秋报”的习惯。乃至因为代巡制度有些社区每科迎来的王爷姓氏、性格都不一样,在王爷到社区驻驾期间,会设立一个临时行馆,行馆里皂快隶三班一应俱全,俨然一个巡回法庭,放告牌一出,便接受阴阳之间的申述,人鬼间的冤屈常在这个临时法庭里上演,凭王爷之威信,促进纠纷的决断与和解。我们常言民俗是群体精神的行为映射也就体现在这里了。

      而王爷的系统也根据区域习惯,有所不同,有单姓的、亦有三王府、四王府、五王府等不同的规格,在漳州地区的王爷行馆里,于王爷两侧还会配置一套天仙,这些天仙脱胎于传统的遣瘟醮仪,亦是帮助王爷收拾疫厉的。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文章来源:澎湃新闻·思想 2020-12-28
【本文责编:孟令法】

上一条: ·谷雨与联合国中文日(4月20日)
下一条: ·迎虎年,将这只“镇宅神虎”请回家
   相关链接
·中国民俗学会:会费缴纳清单 (2023年12月1日至2025年4月29日)·“民俗文物与博物馆收藏”专题研讨会征稿启事
·华西民俗学论坛(2025)|“回向历史的民俗学:理论、方法与实践”学术研讨会在蓉启幕·《民俗研究》:2025年第2期目录
·中国民俗学会2025年年会征文启事·敬文民俗学沙龙:第42期活动预告
·中国民俗学会新会员名单(2025年1-2月受理)·[彭牧]从专家主导到社区参与:美国公共民俗学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形成
·[毛巧晖]从中华多民族文学史观到田野研究新范式·深切缅怀陶立璠先生——中国民俗学会唁函
·《民俗研究》:2025年第1期目录·[刘先福]芬兰历史地理学派的生成与演进
·敬文民俗学沙龙:第41期活动预告·中国民俗学会新会员名单(2024年11-12月受理)
·[杨德亮 金明艳]民俗学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周星] “民俗”的体系化与“民俗学”的体系化——对中国民俗学教科书的结构分析
·专访中国民俗学会会长、山东大学特聘教授叶涛·中国民俗学高端论坛(2024)在济南举行
· 中国民俗学会积极参与春节申遗工作·《民俗研究》:2024年第6期目录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5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当前在线2764人 | 今天访问139103次 总访问222702632次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