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什么是民俗
生产劳动民俗
日常生活民俗
社会组织民俗
岁时节日民俗
人生礼仪
游艺民俗
民间观念
民间文学
   什么是民俗学
中国民俗学
历史民俗学
理论民俗学
应用民俗学
民俗语言学
艺术民俗学
   关键词与术语
   观风问俗
   民俗图说
   China in Focus

关键词与术语

首页民俗与民俗学关键词与术语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可持续发展*
  作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译者:张玲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21-04-26 | 点击数:32478
 
导读:2015年9月,联合国大会通过《变革我们的世界——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首次将文化纳入可持续发展的国际进程;同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其编写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工具包”中发布《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可持续发展》小手册(即本译文),从“包容性社会发展”“环境可持续性”“包容性经济发展”及“和平与安全”四个方面为各缔约国将可持续发展纳入履约实践提供指导。2016年6月,《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缔约国大会第六届会议通过决议,在《实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操作指南》新增“在国家层面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可持续发展”一章,为缔约国“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充分融入可持续发展规划、政策和项目”制定了行动框架。2018年6月,缔约国大会第七届会议再次修订《操作指南》,纳入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全面成果框架》,进一步对接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因此,如何正确处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还需跟进联合国系统正在全球开展的“可持续发展十年行动(2000-2030年)”,同时结合《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框架下各缔约国的履约实践来加以全面认识和理解。——译者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可持续发展;包容性社会发展;包容性经济发展;环境可持续性;和平与安全
译者简介:张玲,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少数民族文学系民俗学专业博士研究生。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承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它是文化多样性的熔炉,又是可持续发展的保证”。[1]
  《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2]构建了一项行动计划,通过17项可持续发展目标(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SDGs)以兼顾可持续发展的三个维度——经济、社会和环境——这些目标作为高度相互依存的行动领域,为各个层面的发展途径提供了参考,并尊重人权、平等和可持续性(sustainability)这三项基本原则。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从这三个维度有效地促进可持续发展,也可满足和平与安全作为可持续发展基本先决条件的要求。
  如何才能更好地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可持续发展中的地位,从而承认并充分实现其贡献?
  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社会和环境维度,连同和平与安全一道构成的行动领域,并非彼此分离的,而是高度相互依存的。鉴于各个维度都有积极的协同作用,要实现这些广泛的目标,就需要在政策上采取整体的方法(holistic approaches)。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从各个维度有效地促进可持续发展。因此,如果全球各地的社区要实现我们人人憧憬的未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就不可或缺。[3]
 
  包容性社会发展
 
  如果没有可持续的粮食安全、优质医疗保健、安全用水和公共卫生、全民优质教育、包容性社会保障体系和性别平等,就无法实现包容性社会发展(inclusive social development)。这些目标必须以包容性治理和民众自主选择其价值体系为基础。
  人类社会一直不断发展和调整其非物质文化遗产,既包括有关自然界的知识与实践,也包括社会实践,以解决跨越时空的基本需求和社会问题。传统的医疗保健实践、饮食方式、水资源管理实践、社交聚会、庆祝活动和知识传承系统,对社区实现包容性社会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
  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实现粮食安全至关重要。传统的饮食方式与当地的耕种、放牧、捕鱼、狩猎、食物采集和食物保存系统可以极大地促进粮食和营养安全。各社区在对其特定的农村生活和环境采取综合方法的基础上积累了相当可观的传统知识。他们的技术基于对各种作物、植物和动物的利用,以及对所处的湿润、寒带、干旱或温带地区土地和自然环境的精深了解。为了适应这些地区和环境的变化,他们发展出多样化的饮食方式,还有生产和保存系统。全世界有很多家庭依靠农业系统来增强土壤肥力,提供多样化的饮食,输送充足的营养并增进健康。这些系统的不断加强及其存续力,对于确保全球众多社区的粮食充足和安全以及优质营养至关重要。
  传统医疗保健实践能够促进全民福祉和优质医疗保健。世界各地的社区,通常基于对当地自然资源的利用,发展了多种多样与医疗保健相关的知识与实践,提供有效且可负担的治疗法。例如,数千年来,草药师一直是人们基本医疗保健的重要提供者。他们关于药用植物使用的传统知识与实践来自于治疗病人的经验。例如,在坦桑尼亚的坦噶区,治疗师——包括草药师、助产士和传统心理健康专家——拥有治疗生理和心理疾病的专业知识。这样的治疗是负担得起的,也是容易获取的,包括在其他药物不易获得的偏远农村地区。至关重要的是,要确保对这种治疗知识的承认、尊重和弘扬,并继续将其传授给后代,特别是在这种治疗知识可能是社区最容易获得的医疗保健服务的情况下。在有其他医疗保健服务的地方,深深植根于具有特定精神价值的社会文化结构中的传统知识与实践是相辅相成的,扩大了人们的选择。
  有关水资源管理的传统实践能够促进公平获取清洁水资源和可持续用水,特别是在农业和其他生计方面。纵观历史,地方社区已证明他们有能力在根深蒂固的信仰和传统的指导下,形成可持续的水资源管理实践,并为所有人提供清洁用水。例如,墨西哥恰帕斯州圣克里斯托瓦尔—德拉斯卡萨斯的水管理系统就是基于玛雅人对圣界和文化传统的复杂认知。玛雅人相信,人类构成水循环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部分,并通过其体液为资源的持续更新作出了贡献。因此,水被认为是一种公共资源,而不是一种商品,供水管理是整个社区的责任。对许多社区来说,这样的系统成为获得清洁用水的唯一途径,因而将之继续传递给后代事关重大。在其他地方,传统供水系统仍然是必不可少的,因其减少了社区对外部供水商的依赖,并使弱势家庭更容易负担得起。承认和尊重水资源管理系统和价值观的多样性,并弘扬和继续传承这些系统和价值观,是制定可持续解决方案以应对与水相关的环境和发展挑战的关键。
  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了有关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的鲜活例证。各社区不断地设法将其知识、生活技能和能力系统化,并传授给后代,特别是在有关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方面。即使是在正规教育体系已经到位的地方,大部分这样的知识与众多的传统传承方式,今天仍得以积极使用,并且跨越了许多学科和领域:从宇宙学和物理学到健康和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从人的生命周期到解决冲突和紧张关系;从了解自我和个人在社会中的位置到创造集体记忆;从建筑学到材料科学。全民优质教育不能让年轻一代脱离这一与他们的文化认同紧密相连的丰富资源。因此,优质教育必须承认非物质文化遗产所提供的财富,并利用其教育潜力:一方面,尽可能地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教育计划内容充分整合到所有的相关学科之内;另一方面,要在教育系统内尽力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传承模式和方法的潜力。
  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助于增强社会凝聚力和包容性。社会实践、仪式和节庆活动构成了社区和群体的生活,并以包容的方式在加强其社会结构方面发挥关键作用。例如,弗雷沃(Frevo)是巴西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包括音乐、舞蹈和手工艺,在天主教大斋节前的狂欢节期间,将来自社会各阶层的人们聚集在一起开展娱乐活动。弗雷沃是累西腓(Recife)居民的共同遗产,为他们提供了与过去的认同感和持续感,并巩固了超越性别、肤色、阶级和地方性差异的社区价值观。来自各种背景的人们随着弗雷沃音乐的节奏一同舞蹈。从小型的聚会到大规模的庆祝和纪念活动,各种各样的社会实践通过塑造实践者共享的认同,加强了社会联系和社区的社会凝聚力。
  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创造、传承性别角色和身份认同方面起着决定性作用,因此对性别平等至关重要。正是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社区传递了与性别相关的价值观、规范和期望,并塑造了社区成员的性别认同。此外,获得和参与遗产的具体表现形式通常由这些性别规范所决定:例如,传统手工艺的生产往往依赖于与性别有关的具体分工,而表演艺术则成为公开表达性别期望和角色的特许场合。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不断适应社会和环境的变迁,性别角色也在发生变化。各社区的性别关系处于不断的协商中,从而为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实践克服基于性别的歧视并走向更大程度的性别平等创造了机会。社区成员可能持有不尽相同的性别观念,而要在多文化社区之间建立信任和包容,并为更好地实现性别平等提供共同的对话空间,非物质遗产可以发挥特别重要的作用。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领域
下一条: ·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性别*
   相关链接
·敬文民俗学沙龙:第40期活动预告(2024年3月17日上午9:00)·巴莫曲布嫫代表: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读懂非遗系统性保护的云南实践
·首期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插花高级研修班在京开班·朱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策研究:概念、历史及趋势》
·巴莫曲布嫫: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策研究:概念、历史及趋势》·青岛大学举办“万柿大集——第三届柿子采摘文化节暨胶州非遗进校园活动”
·王晨阳:在“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促进可持续发展” 学术论坛上的致辞·“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促进可持续发展”学术论坛在山东大学举办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东亚多部门地区办事处驻华代表处主任夏泽翰教授:两个关键点·山东大学举办非遗保护学术论坛 隆重纪念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公约》通过二十周年
·视频 ‖ 水是一切生命之源:魁立先生访谈·新书发布 |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国经验》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非物质文化遗产论文选编·[王晨阳]全面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
·[王晨阳]非遗成都论坛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马盛德:非遗传统舞蹈首先是保护传承,“创新”不能太着急
·[马盛德]非遗见证了人类的创造力 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资源·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十八届常会将在博茨瓦纳卡萨内召开
·中国民俗学会纪念《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通过二十周年学术专栏在线发布·[程瑶]从饮食技艺到粮食安全: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的中国实践及其路径选择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3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