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文旅融合背景下乡村振兴与物质民俗研究学术工作坊招生启事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在中山大学开幕   ·[叶涛]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开幕词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田野报告

首页民俗学文库田野报告

[叶涛]作为传统信仰文化载体的祇园祭
——日本京都祇园祭考察札记
  作者:叶涛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9-04-13 | 点击数:11442
 

  在2018年祇园祭的考察中,笔者大约只看到了三分之一的仪式活动,上述拟定的仪式里面还有两项仪式出现变动:其一,24日上午10时的花伞巡行,是祇园地区的艺伎们身着盛装、手擎花伞的巡行活动,是近五六十年以来祇园祭中的一道靓丽景致,但因当日气温酷热而被取消;其二,28日的神用水清祓式,因气象预报台风将至,仪式简化。

  四、京都祇园祭的信仰空间与娱乐空间

  祇园祭的活动,在时间上贯穿整个7月,在活动空间上则遍布京都传统祇园社区的各个山鉾町,主要集中在河原町通以西、松原通以北、堀川通以东、御池通以南的传统商业市区内,主要是属于京都商业社会市民阶层的信仰与娱乐活动。

  祇园祭中的信仰活动,集中在八坂神社、御旅所和各山鉾的会所中,这些空间自然就成为祇园祭的神圣空间。

  八坂神社的历史在前文中已经提到,它是祇园社区民众的传统信仰场所。祇园祭既是八坂神社的例行祭祀仪式,也是祇园社区民众参与其中的集体娱乐活动。在祇园祭的仪式中,诸多参拜仪式都是在八坂神社的本殿中举行,仪式由神社的神职人员主持,不对普通市民和游客开放。

  7月17日至24日,神轿驻跸四条御旅所期间,御旅所就是神社神灵的神圣殿堂,每天傍晚都会有山鉾保存会的囃子乐队前来演奏娱神,同时也让路过御旅所的市民和游客得到欣赏囃子乐曲的机会。

  在前祭和后祭的宵山期间(14日至16日、21日至23日),各山鉾会所也会布置本山鉾奉祀的神灵(大多就是各自山鉾车上的人物形象),供市民和游客参拜,同时各会所都会售卖祇园祭特有的、写有汉字“苏民将来之子孙也”的辟邪物——“粽”。宵山期间,还会允许市民和游客登上鉾车参观。由于鉾车上层的空间被认为是神灵依附之所,过去是不允许妇女登车参观的。如今,除了长刀鉾和放下鉾依旧不允许女性登车参观外,其余的山鉾会所及其鉾车二层都已经对妇女开放。

  祇园祭期间,各个山车、鉾车搭建而成后所处的位置,就是市民日常生活的街巷,有的甚至就直接矗立在繁华的四条大道上(如长刀鉾、四条伞鉾等)。在祇园祭长达一个月的时间里,这些日常生活的世俗空间,既成为山车、鉾车神灵依附其上的神圣信仰空间,也是展示各个山鉾历史文物、演奏囃子乐曲、售卖辟邪物品和文化创意产品的综合性娱乐空间。

  每年7月17日前祭和24日后祭的山鉾巡游是祇园祭最主要的活动,山鉾巡游的线路是经过长期的历史发展而形成的,其巡游所经过的街巷应该就是祇园祭奉祀神灵庇佑的区域,因此巡游线路本身也具有了一定的信仰的意义。1943年至1946年,二战后期及日本投降后的头两年,京都祇园祭的山鉾巡游停止举行,直至1947年才得以恢复。20世纪50年代之后,京都观光业急剧发展,来京都的游客数量急速增加,有些游客甚至就是冲着祇园祭而来。在1955年,有人曾提出为了促进旅游、服务游客而改变山鉾巡游路线的建议,但遭到了以重视祭祀仪式传统的神社等方面的坚决反对,由此而引发了祇园祭到底“是出于信仰还是为了旅游”的大讨论。这场讨论对于祇园祭的发展非常重要,此后,学术界对于祇园祭的关注也有增无减。可以说,在顺应民意、尊重历史、保护传统的前提下,政府、神社、民众等都从各自的角度出发,对祇园祭的良性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综上所述,作为日本传统信仰文化载体的祇园祭,信仰的内核是其得以传承千年的基础。当然,京都祇园祭可以探讨的方面还有很多,例如,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祇园祭,在日本文化财保护法的范围内,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框架下,所保护的祇园祭的内容有哪些差别?在社会近代化的发展过程中,特别是城市化的变化过程中,祇园祭的传承与保护有哪些经验值得认真总结?祇园祭的历史与传承对当代中国城市化进程中传统文化的保护有哪些借鉴意义?等等,这些都还有待于今后做更加深入的调查与研究。

(本文发表于《民俗研究》2018年第6期,注释从略,详参原刊)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何厚棚】

上一条: ·[张瑞娇]达州“元九登高”节俗探源
下一条: ·[毛巧晖]北运河的民俗印迹
   相关链接
·[喻博煊]成为“侨仙”:黄大仙信仰的海外传播与在地化·[俞明雅]钱塘江潮患与治潮先贤的再发明
·[尹凤仪]汉将庙厌镇霸王潮的传说与信仰·[许瑞娟 陈亚楠]跨越边界的纽带:“那伽-龙王”信仰在南亚-东南亚-东亚 连结区域的文明互鉴与共同体形塑
·[徐梓淇]“民具”的再定义:21世纪日本民具学的转型与反思·[谢景雯]泰山斗母宫的历史变迁与世俗化
·[夏磊]彝族土主信仰调查研究·[席辉]民间信仰文化空间的传承与重构
·[吴小丽 林晓彤]敬惜字纸的文化传承与影响·[吴珂]玩具研究批判与日本藏中国乡土玩具资料群补遗
·[王子蔚]水患、信仰与民俗:永定河三家店村的历史逻辑与文化建构·[王雅静]八仙信仰在朝鲜半岛的传播、接受与变异
·[王小萌]煤业兴衰与窑神信仰:京西煤炭资源对地方社会生活的塑造·[王硕]护漕治水:明代宝应地区碧霞元君信仰的在地实践
·[王敏琪]连台本戏《济公活佛》与近代民间济公信仰·[王辉]云冈石窟区域民众信仰口述史研究
·[王浩鑫]生活之承与开发之舍:地方传说实践的双重面向·[王大千]非遗节日传承保护的思考
·[谭昱芊]论五来重“佛教民俗学”的思想脉络·[孙芝楠]圣王的神格建构:山西唐太宗信仰虫王崇拜类型的调查与研究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5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