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文旅融合背景下乡村振兴与物质民俗研究学术工作坊招生启事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在中山大学开幕   ·[叶涛]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开幕词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译著译文

首页民俗学文库译著译文

[朱丽娅·史密斯]从混沌到启蒙——欧洲龙的自然史(下)
  作者:朱丽娅·史密斯   译者:冯象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8-02-01 | 点击数:10452
 

  中世纪的龙,是上帝的宇宙的一个组成部分;尽管形态差异悬殊,其象征功能却始终如一。

  然而,龙不仅是一个神学象征;人们相信龙的存在。直到十六世纪,编年史里还不乏人看见龙的记载。龙血,更是中世纪常见的药物,可以从朱砂中提取,据说这种矿石凝结了垂死的龙的鲜血。据称,龙血治肾结石和失明,疗效最佳(Hogarth,p.124)。另据奈坎记载,龙肉价高,生意兴旺,尤以埃塞俄比亚为甚。在那儿,赤日炎炎之下,龙肉是难得的消暑珍品(Neckham,chap.147)。中世纪的龙,就是在这样的氛围里繁殖起来的;养育它的,是《圣经》意象、古典遗产、民间传说和旅行家的故事,加上基督教的象征思维的通力合作。

  人普遍相信世上有龙,这个不难理解。须知龙不过是栖息在中世纪的众多怪兽中的一员。鹰头狮身兽(griffins),半人半马的海妖塞壬(sirens),人鱼(mermaids),蛇怪(basilisks),独角神马(unicorns),诸如此类,绝不比龙来得稀少,且各有各的神学象征和人们熟悉的艺术形象。一如常见的鸟兽鱼虫,怪物在神创的秩序中也占着一席之地。

  同样重要的,还有传说中的怪人。老普林尼[的读者]把希腊人笔下地中海以东遥远国度的各色畸形奇人,输送到中世纪来了。于是人们知道,在西方基督教世界外面,生活着一种狗头人(cynocephali),而利比亚沙漠有“刑天”样的胸面人(blemmiae),非洲腹地有侏儒族(pygmies),印度则有独脚快人(sciopods);后者躺在太阳底下,举起一条奇大无比的飞毛腿当阳伞。一俟旅行家带回那些民族的奇闻轶事,传教士便出发,去感化他们——他们存在于这神创世界的目的,得到了教会的认可。怪人同怪兽一样,可以帮助人们理解那超出已知世界的存在,将人对未知世界的恐惧戏剧化、拟人化了(Friedman)。

  

  欧洲人在十七世纪的科学革命和地理发现以前,对世界只有非常零碎、片面的知识,对其演变也极少理解:认知的起点,永远划在上帝创造的奇迹那边。如此氛围,怪物怪人[的存在]就不会比家禽家畜更令人费解。不管是龙,还是胸面人,其在神创论里的位置、目的、性质,一经确定,即可用来对付那个可怕的无法控制的未知世界,将它转译成人们熟悉的基督教世界观的语汇。

  由此可见,要对龙的存在发生疑问,须有一个条件,即诠释自然界的模型不再把全能的造物主作为认知的起点,不再依赖古典传统,把它当作理解自然现象的知识源泉。虽然对鸟兽的直接观察和如实描述,是中世纪后期艺术的一大特点,有关欧洲动植物的经验知识,也早有猎人、农夫、药剂师及别的实用行业的积累;然而,中世纪以大学为基地的经院派学说根深蒂固,就连伴随宗教改革和文艺复兴而来的欧洲思想的大转向,也触动不了(Raven,chaps.1-2)。毋宁说,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学者一头钻进了古典传统的故纸堆里,一心一意剔除中世纪的附会和误解。他们对观察自然界不感兴趣,只喜欢编订可信的版本(如老普林尼的《自然史》)和百科式的手册,收集考据古代作者的知识。这方面的佼佼者,是格士纳(Conrad Gesner,1516-1565)和阿德罗万蒂(Ulysse Aldrovandi,1522-1605)。格氏颇有影响的五卷《动物史》,出版于1551至1621年间,收录了古今作者描述的各种动物(还特意从中挑出一头两足龙,作插图)。阿氏著作等身,死后有两卷《龙蛇史》问世(参阅Thorndike,vol.6,chap.38)。上卷论蛇,就词源、形状、产地、象征、象形文字等一一考证;下卷用同样方式研究龙,滔滔不绝,一百多对开页的记述,都是他从通读了的古典作家跟《圣经》注释中钩沉所得。编者在书里附了插图,其中一幅,画的是1572年发生在波伦亚(Bologna)附近的“真实故事”:一匹两足龙被农民的大车撞到了。这龙的遗体,后来就保存在当地博物馆里。

《动物史》中龙的插图

《龙蛇史》插图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澎湃新闻 2018-01-03
【本文责编:姜舒忆】

上一条: ·[朱丽娅·史密斯]从混沌到启蒙——欧洲龙的自然史(上)
下一条: ·[埃尔默]米尔曼·帕里口头文学特藏的数字化:成就、挑战及愿景
   相关链接
·[祝鹏程]现代民族国家构建中的西南民族神话·[郑博宇]日本素戋呜尊神话对中国“水”传说的化用
·[张勤 郑璐 经泽丰]转译与迭代:宋代神话的制度化建构及分形机制研究·[张晖]他者视角下的中国神话当代转型:韩国学者洪允姬的理论反思与实践阐释
·[张多]成为活态遗产:当代中国活态神话的遗产化进程及其思想轨辙·[尹一航]晋北“三大王传说”古今演变
·[尹博]上海都市生活的饮料神话:基于星巴克与蜜雪冰城网络言论的文化观察·[叶源欣]《搜神记》中龙形象的继承与重构
·[闫冬]茶灯、龙灯、鼟锣:铜仁万山春节习俗的共有家园构筑·[宣炳善]顾颉刚昆仑神话研究的民族融合与文化交流范式的再思考
·[许瑞娟 陈亚楠]跨越边界的纽带:“那伽-龙王”信仰在南亚-东南亚-东亚 连结区域的文明互鉴与共同体形塑·[许平山 潘瑞春 余琴]传统陕北秧歌中的阳图类别及其历史文化考论
·[徐胜男]茅山华阳洞“小儿化龙”传说佛教文化内涵论析·[徐金龙 张晓雨]跨媒介叙事:《哪吒》系列动画电影的故事世界建构
·[邢光耀]少数民族神话中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谢言]从甘娲到娲甘:长诗《甘工鸟》价值重估
·[谢虎]神话遗产旅游的文化内涵与叙事策略·[魏畅]复归、生殖与丰产:尸体化生类型神话中的象征意涵
·[王子蔚]水患、信仰与民俗:永定河三家店村的历史逻辑与文化建构·[王午琦]数字时代神话日常化重构与民俗学回应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5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