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本网公告
   学会简介
   学会章程
   学会机构
理事会
秘书处
中国民俗学网编委会
中国民俗学会志愿者团队
   学会大事记
   学会会议
会议动态
联办会议
   学会活动
中国民俗学会与非遗保护
我与中国民俗学会:纪念中国民俗学会成立30周年
中华春节全景纪实摄影行动
生肖卡通设计有奖征集
感受春节:马鸣湖杯学生征文
春节文化网上谈
   知识中的伙伴
敬文民俗学沙龙
民间文化青年论坛
北京民俗博物馆
学苑出版社
妙峰山研究会
   对外学术交流
中美非物质文化遗产论坛
   学会出版物
学会年刊
中国民俗学年鉴
   联系我们

2017年会专区

首页中国民俗学会学会会议历届年会2017年会专区

[刘思敏]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模式研究
——以青海藏毯为例
  作者:刘思敏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7-10-21 | 点击数:3134
 

 

 
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模式研究
——以青海藏毯为例
刘思敏
(华东师范大学)
 要:我国的非遗保护工作主要可以分为两类:静态式的保护和动态式的保护。在静态式的保护模式中,数字化保护、博物馆式保护等都面临无法将遗产活态地传承在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并且这些保护方式因无法产生经济效益从而导致保护经费庞大,再者遗产本身不具有自我造血的生命力,传承效果往往强差人意。本文想从生产性保护这种动态保护的角度来探讨一下如何更好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一则进行理论方面的探讨,给未来生产性保护理论的深化提供可能,二则进行现实意义的讨论,为解决非遗保护中的普遍问题提供参考路径。
本文通过以青海藏毯作为案例,分析青海藏毯如何因地制宜,进行就地式、整体式、激进式这三种生产性保护模式,妥善处理生产性保护中保护遗产和发展经济、传承手工制作和进行科技创新等矛盾。青海省根据本省经济发展较落后但传统民俗文化丰富的特点,巧妙地利用省内的少数民族非遗项目带动经济发展,同时也通过生产性保护给非遗营造了更广阔的生存空间。青海藏毯生产性保护中就地保护,整体保护和产业化的大胆尝试这三种模式为解决我国非遗保护中普遍遇到的问题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也为其他少数民族地区处理保护非遗和发展经济的关系提供了一个地方范本。
关键词:生产性保护;产业化;文化生态;青海藏毯

下载相关附件>>>>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刘梦]电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中的神话意味
下一条: ·[刘伟波]满族对海东青的信仰
   相关链接
·[孙芳]木版年画的产业链构建·[马桂纯]苏绣艺术的传承与生产性保护研究
·[徐赣丽]如何回到生活:手工艺产业化之路·[刘朝晖]谁的遗产?商业化、生活态与非遗保护的专属权困境
·[赵伟翔]医巫闾山满族剪纸生产性保护现状研究·[姜晶晶]“吉昌花饽饽”技艺的生产性保护研究
·[杜薇 杜双双]族内多元与族际单一·[季中扬 陈宇]论传统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新性保护
·[赵迎芳]新时期非物质文化遗产记录和保护的实践与思考·[刘晓春 冷剑波]“非遗”生产性保护的实践与思考
·[仵军智]传统技艺类“非遗”的生产性保护与市场开拓研究·[朱以青]基于民众日常生活需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
·西北“非遗”花儿的产业化发展之路·[潘文焰 仲富兰]我国传统节日文化的生产性保护路径研究
·[钱永平]论非遗生产性保护与包容性经济发展的结合之路·[刘德龙 张兴宇 袁大伟]非遗的生产性保护与民众的日常生活需求
·[徐仕佳]传统技艺的生产性保护:市场、消费与身体性规训·[蔡郎与]文创视野下的“非遗”生产性保护研究
·[许雁]“非遗”保护语境下边疆民族地区节日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创新发展——以壮族“霜降节”为例·[季中扬]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与手工文化建设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3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