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会员之声
   学术传真
   会议信息
   讲座信息
   媒体报道
   时评杂谈
   出版资讯
   音影图文报道

媒体报道

首页动态·资讯媒体报道

上海朱泾花灯的活态传承
  作者:黄艺芹 本报记者 洪伟成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7-09-20 | 点击数:2216
 

朱泾花灯(朱泾镇文化体育服务中心供图)

      说起花灯,大家一定会想起儿时每年元宵佳节,与小伙伴们提着点上蜡烛的五彩灯笼走街串巷,玩得不亦乐乎。也因此,会有感慨玩花灯的时节太短暂。今年元宵节,带着子女在上海豫园逛灯会的市民姚瑶便说:“只有元宵节才能买个花灯,玩上几天后便束之高阁,待来年元宵再拿出来玩。”

      然而,在上海金山区朱泾镇有着另一番景象——花灯不再是元宵佳节所特有的,上元节、中秋节等一年四季大大小小的节日里,这里的田间地头、大街小巷,上至耄耋老人,下至莘莘学子,无不做花灯、跳花灯舞、唱花灯歌,全民皆乐,热闹非凡。这是朱泾镇近几年来通过“种”花灯文化所收获的丰硕成果。

      “五个一工程”的提出

      “朱泾花灯会”又称“莲花灯会”,俗称“赛城隍”,起于南北朝,盛于明清,是上海西南地区人们以庆祝节令、酬神娱人为内容,以花灯展示、民俗表演、民间扮玩、商贸活动为载体,囊括历史、民俗、艺术、宗教、商贸等诸多元素的传统民间民俗文化活动。

       随着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推进,农村变城市,在城市文化与乡村文化交汇相融的过程中,这个已有千年的民俗文化一度淡出了当地老百姓的生活。那么,如何在城市化背景下,让优秀的传统文化、非遗文化、民俗文化在当下活态传承,增强民族文化自信,重建乡村文化自信?

      对此,朱泾镇创新性地提出“五个一工程”:组建一批花灯艺术团队,创作一批花灯文艺作品,建立一批花灯传习基地,形成一批花灯文化景观,举办一些系列花灯文化活动,让静态的花灯展示变成了动态的花灯文化传承。

      “花灯进校园”营造传承氛围

      面对花灯文化传承青黄不接的窘境,朱泾镇将非遗保护传承的第一站瞄准了校园。2011年,朱泾花灯被确立为朱泾镇“一镇一品”文化品牌项目。2012年,朱泾镇启动首届花灯节,并首次引入校园花灯项目,花灯非遗文化开始走进当地中小学乡土教育的正规课程。

      作为朱泾花灯基地学校,朱泾第二小学不仅开设了花灯课程,还精心编撰适合不同年级学生的花灯乡土教材。今年暑期,学校特设的花灯探究区吸引了不少市民前来参观。有趣的是,探究区的讲解员都是学校的学生,他们三三两两地组成一组,为市民们讲述花灯制作的原理和有关花灯的故事。一名学生家长说:“花灯进校园,让孩子从小接触本土的乡村文脉,这是一件大好事。在活动中,我们跟孩子的互动交流多了,孩子们之间的友情也加深了。”随着学生和家长的参与热情不断高涨,该校不仅培育了花灯制作小能手,成立了花灯舞蹈队,还有了由学生家长组成的花灯队伍。校长孙翠英告诉记者:“现在举办活动,孩子和家长们都可以独当一面,无论是制作花灯,还是唱花灯歌、跳花灯舞,都能将朱泾花灯文化传播出去。”

      “花灯进校园”工程的实施,在学生中营造了浓郁的花灯文化氛围。每年镇上举办的花灯活动,学生们都积极参与其中:2012年的“校园花灯艺术展”,各校围绕“和谐校园”主题呈现了18只大型景观灯;2013年,朱泾镇21所学校联手推出了以“花灯舞动园丁梦”为主题的校园花灯舞(操)展演;2015年,朱泾镇暑期青少年工作领导小组牵头举办莲花灯“小艺人”制作培训班……如今,每逢重要的节庆,学校便成了花灯的世界,回荡着孩子们的欢声笑语。据悉,朱泾花灯文化现已普及到全镇20多所学校。朱泾镇文体中心主任高曙辉说:“让花灯走进校园,是非遗文化传承的有效途径。在这里,我们看到了朱泾花灯传承的新希望。”

      “花灯进社区”聚拢花灯爱好者

      每当华灯初上,朱泾紫金广场和各居民广场总是人头攒动,当地百姓聚集在一起唱花灯歌、跳花灯舞。这是朱泾花灯文化传承的又一番盛景。社区村居是花灯文化传承的另一个重要基地。朱泾镇通过“非遗+节庆”模式,举办各类花灯展示活动,将多姿多彩的花灯文化送进社区。大茫村的宅基头咯闹花灯、新农广场的花灯民俗庙会行街展演等,迅速聚拢了新的一批花灯爱好者。

      广场舞风靡全国之际,朱泾镇借助传统的花灯舞创编了大型广场花灯舞《美丽朱泾欢迎您》,深受百姓喜爱。大茫村是个外来媳妇聚集的地方,有150多位来自安徽、云南、广西等地的外来媳妇。原本对花灯文化一无所知的她们,在各式各样的节庆活动中接触并喜爱上了花灯,主动加入到花灯舞蹈队的行列之中。来自湖北的杨华丽便是其中一位。她说:“现在每天最期待的就是花灯舞排练。这一活动让我们在这里找到了文化的归属感,彼此之间的距离也越来越近。”

      目前,朱泾镇已建立了50余支花灯表演队,普及到全镇28个村居,形成了老、中、青、少“人人爱花灯舞,人人跳花灯舞”的独特景观。这些群文团队不仅在“田头”唱、跳花灯歌舞,还走上了群文的大舞台。2014年,朱泾镇诞生了首部大型民俗风情剧《朱泾花灯的传说》,长达1小时的剧目中,80位朱泾群众完美呈现了当地独具魅力的花灯文化。为培育朱泾花灯传承人队伍,朱泾镇文体中心还将全镇23个社区健身站点的34位健身骨干组建成中、青年组两支精品花灯队伍,专门聘请专业花灯舞老师进行指导。

      多年来,朱泾镇一直注重挖掘、整理和创新非遗文化的传承模式,让朱泾花灯切实融入百姓的日常生活。自2012年首届花灯节以来,先后举办了相关系列活动40多个,参与团队逾8000人,观众达18万多人次。围绕朱泾花灯,群文工作者创作出《花灯庆丰收》《花灯亮起的地方》等音乐、舞蹈作品共计14个;《灵雨观音灯》《船子渔歌灯》等花灯故事28个,并于2014年出版了介绍花灯历史、生存现状及花灯制作技艺、歌舞展示的专著《朱泾花灯》。为了进一步保护和传承花灯文化,朱泾镇还建立起朱泾花灯文化档案和资料库。

      如今,“朱泾花灯会”已成为朱泾一张漂亮的文化名片,并于2015年成功申报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高曙辉表示:“老百姓在欣赏花灯之美的同时,传承和发展了非遗文化,也让他们记住了乡愁,增添了文化自信。可以说,朱泾花灯‘五个一工程’不仅丰富了百姓的文化生活,也为提升社区的文明程度发挥了积极作用。”

本文原载:《中国文化报》2017-09-20 第8版:文化遗产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孟令法】

上一条: ·“苗族蜡染”讲座在马耳他举办
下一条: ·走近赫哲族文化
   相关链接
·敬文民俗学沙龙:第40期活动预告(2024年3月17日上午9:00)·首期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插花高级研修班在京开班
·朱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策研究:概念、历史及趋势》·巴莫曲布嫫: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策研究:概念、历史及趋势》
·青岛大学举办“万柿大集——第三届柿子采摘文化节暨胶州非遗进校园活动”·王晨阳:在“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促进可持续发展” 学术论坛上的致辞
·“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促进可持续发展”学术论坛在山东大学举办·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东亚多部门地区办事处驻华代表处主任夏泽翰教授:两个关键点
·视频 ‖ 水是一切生命之源:魁立先生访谈·新书发布 |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国经验》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非物质文化遗产论文选编·[王晨阳]全面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
·[王晨阳]非遗成都论坛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马盛德:非遗传统舞蹈首先是保护传承,“创新”不能太着急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十八届常会将在博茨瓦纳卡萨内召开·中国民俗学会纪念《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通过二十周年学术专栏在线发布
·[程瑶]从饮食技艺到粮食安全: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的中国实践及其路径选择·[郭翠潇]从“非物质文化遗产”到“活态遗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术语选择事件史循证研究
·[冯王玺]中国少数民族戏剧学术二十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实践路径·[邹培培]非遗语境下生产民俗对地方认同的建构路径与内在机制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3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