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第十届代表大会暨2022年年会开幕   ·中国民俗学会2022年年会征文启事——民众之学:民俗实践与新文科建设   ·CFS会务║就会员会籍管理问题致广大会员的一封信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端午节专题

首页民俗学专题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端午节专题

[张勃]端午或起源于火神祭祀
  作者:张勃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7-05-29 | 点击数:2275
 

  端午节原名五月五日、端五,是最早出现的中华传统节日之一。关于端午节的起源,众说纷纭。

  因纪念屈原而兴,是端午节最为流行的民间解释。按照东汉应劭的说法,当时五月五日人们有将五彩丝系在胳膊上的做法,可以令人不生病,也是为了纪念屈原。至于竞渡习俗、向江中投粽子的习俗,也是因为感念屈原于五月五日自投汨罗江而兴起的。除此之外,还有源于纪念伍子胥、介子推等说法。

  不过,学界一般认为这些民间传说都是节日形成之后进行附会的结果。尽管如此,这些传说存在的意义却不容忽视,它们丰富了端午节的文化内涵,对于端午节的传承和传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积极作用。

  在学者看来,端午节起源另有缘故,并提出了多种观点。比如近人闻一多就认为“端午本是吴越民族举行龙图腾祭的节日,而赛龙舟便是这祭仪中半宗教、半社会性的娱乐节目”。此外,有学者认为端午节因季节适应的需要而产生,即人们为了适应夏至之后因气候变化而带来的瘟疫与疾病,通过巫术、灵符、中药知识等禳解;有学者认为五五端午起源于火神及夏神祭祀;有学者认为端午节的各种习俗和传说都与阴阳五行对立转换思维结构密切相关;还有学者提出端午起源于殷商时的新年;等等。这些观点各有论证,从不同角度丰富了人们对于端午节的认知。

  (作者为北京联合大学研究员)

  文章来源:《人民日报》2017年05月29日07版
【本文责编:张倩怡】

上一条: ·[侯仰军]端午感念家国情
下一条: ·端午节的传承与国际影响
   相关链接
·[郑青]中日端午民俗中菖蒲文化流变考察略·[叶涛]在“端午与美好生活”2022嘉兴端午全国学术研讨会上的致辞
·“端午与美好生活”2022嘉兴端午全国学术研讨会在嘉兴召开·“端午与美好生活”2022嘉兴端午全国学术研讨会征文入选名单
·“端午与美好生活”2022嘉兴端午全国学术研讨会征稿启事·[张洁]乡村振兴背景下文化的再造
·[扎西卓玛]中国传统村落中的非遗探究·[钱寅]论礼俗传统中祭祀与婚姻的关系
·[季中扬 王静]传统节日“公共性”的传承机制·[黄晔 万登峰]试论端午节民俗文化促进孝感地方旅游经济发展之策略
·[何彬]端午节历史数据的可视化探索·《王者荣耀》特色主题展现身秭归峡谷内外共度端午节
·抗疫背景下,凸显端午民俗特殊文化意义·“端午与文明生活”2021嘉兴端午全国学术研讨会在嘉兴举行
·“端午与文明生活”2021嘉兴端午全国学术研讨会征文入选名单·征稿启事:2021嘉兴端午全国学术研讨会
·[徐仕佳]琉球王府的时间想象:以祭祀仪式择日为例·[王倩倩]危机与抉择:透视疫情影响下的非遗与民俗
·[徐金龙]屈原故里端午节俗的传承困境及发展思路·[常睿]新冠疫情下的端午香囊节俗消费考察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2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