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文旅融合背景下乡村振兴与物质民俗研究学术工作坊招生启事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在中山大学开幕   ·[叶涛]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开幕词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研究论文

首页民俗学文库研究论文

[宋靖野]从仪式理论到社会理论:过渡礼仪的概念系谱
  作者:宋靖野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6-05-22 | 点击数:19673
 

  最终,在所有英国学派的人类学家当中,对过渡礼仪模式贡献最大者,应当要归结到维克多·特纳的名下。在其早期的关于恩丹布人的研究中,特纳较为系统地援用了范·盖内普关于过渡礼仪和阈限的分析框架,并在此基础上作了一些改进。一方面,他继承了英国学者为阈限拓展的一个重要主题,即其与社会结构的功能关系。“像格拉克曼和道格拉斯一样,特纳接下来在他的早期作品中阐述了一个稳定的关于社会文化生活的结构性本质和其中的仪式阈限的表演的观点……尽管个体可能受到了通过礼仪的巨大影响,但他们最终返回的社会系统作为一个整体并没有改变。个体可能因为创造性的仪式过程发生一系列的改变,但社会系统的结构在整体上确实恒定的”[14]。

  另一方面,特纳并未严格地受到这一结构性框架的束缚。相反,他转而特别强调了过渡仪式尤其是阈限的创造性潜能。特纳特意发明了“communitas”即交融来进一步概念化那些具备类似阈限性特征的社会情境,诸如教派、牧师、朝圣者、僧侣、嬉皮士、革命者和各种乌托邦计划等。“交融以阈限的形式,进入到了结构的缝隙之处;以边缘的形式,进入到了结构的边缘之处;以地位低下的形式,进入到了结构的底层之处。几乎在每一个地方,人们都认为交融是神圣的或圣洁的,这可能是因为,交融逾越或化解了那些掌控‘已经建构’或‘制度化’了的关系的规范,同时还伴随着对前所未有的能力的体验”[15]。对特纳而言,交融不仅是一种状态,更是一种动力;不仅是一种客观存在,更是一种可以主动引致并进行策略性操控的生成力。

  在特纳的作品中,一个颇具原创性的论点集中体现在他对所谓“永恒的阈限”之探讨。首先,他将阈限从盖内普的仪式范畴和进程模式中解放出来,并置于更为广阔的社会和文化情境当中。“阈限或阈限人的状况不可能是清晰的,因为这种状况或这些人员会从类别的网络结构中躲避出去,阈限的实体既不在这里,也不在那里。他们在法律、习俗、传统或典礼所制定和安排的那些位置之间的地方……所以,阈限常常是与死亡、受孕、隐形、黑暗、双性恋、旷野、日食或月食联系在一起”[16]。其次,特纳进一步以宗教信徒为原型,讨论了一种他称之为“永恒阈限”的悖论式现象。“基督徒对于整个世界来说是一个陌生人,一个朝圣者,一个客旅,没有一个可供枕头的地方。在这里,过渡却成为一个永久性的状态,在世界上最有影响力的宗教中,大致都有修道士或托钵僧那样的生活方式,将阈限制度化、固定化的做法,在这种生活方式中获得了标记和定义”[17]。

  可以说,特纳在其作品中通过对阈限外延的不断扩展,逐步地将其提升到了与“结构”并置的高度,并使之成为了一个具有独立而不可化约的社会学意义的分析概念。然而,在英国学派对过渡礼仪模式的发展中,总的趋势仍是将其视为社会结构和秩序的一种功能性阶段或状态。质言之,过渡礼仪不仅是社会控制的一种特殊形式,也是社会再生产的一种原初动力之所在。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7 | 8 |

  文章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本文责编:郑艳】

上一条: ·[麻国庆]跨区域社会体系:以环南中国海区域为中心的丝绸之路研究
下一条: ·[杜佩红]民族、女性与商业
   相关链接
·[于晓雨]泰山庙会时空中的传承与变迁·[朱林]时间的空间化:民间传说的地方性再认识
·[赵月园]非遗记忆下的民间信仰空间构造·[赵经纬]遗产话语下社区博物馆的功能建构及其空间实践
·[张一帆]虚拟空间中的民俗:新媒体语境下民俗传播特征与知识再生产·[张雅棉]女性庙事实践与信仰空间构建
·[张琼洁 苏紫祺]超越感官的阈限:一种感知现象学对表演理论拓展的探讨·[袁玥]文化展演场:近代上海书场的表演与空间
·[邢宝心]作为一种“过渡礼仪”的青年慢就业现象分析·[席辉]民间信仰文化空间的传承与重构
·[王心怡]“名”“实”之间:走马镇空间生产与故事传统传承·[孙佳]中原地区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空间生产与价值重构
·[苏筱]数字篝火:锻造当代民俗熔炉的“游戏-仪式空间”·[石岩奇]三扇门:沂蒙地区婚嫁礼仪中的空间过渡与人生通过
·[孟令法]社会需求与信俗治理的失衡:民间信俗空间当代兴废的政策反思·[吕文君]流动的祠堂:仪式中的宗族镜像与秩序再生产
·[卢秋彤]作为仪式的游戏·[刘忠帆]孟姜女传说“泪-泉”景观叙事研究
·[刘永发 薛熙明 焦敏]真武水神信仰源流及时空演化研究·[刘婷 高睿涵]空间分类与精神实践:武陵山区文化空间在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中的价值意蕴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5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