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文旅融合背景下乡村振兴与物质民俗研究学术工作坊招生启事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在中山大学开幕   ·[叶涛]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开幕词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书评文萃

首页民俗学文库书评文萃

[薛伟平]上海牙雕:突围于“濒危”与“非遗”之间
  作者:薛伟平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6-12-15 | 点击数:7359
 

  精湛技艺 堪叹巧夺天工

  牙雕被列为中国传统工艺美术“四大名旦”(象牙、玉器、景泰蓝、雕漆)之首。囿于篇幅,本文主要介绍上海牙雕三大特色品牌中的细花技艺。

  细花工艺,集“圆雕、透雕、浮雕”于一体,尤以镂空雕特别技法雕制出丰富层次的膛内景物,空灵透剔、精致细巧、景外有景、物中寓情,使内景与外景从内容到形式浑然一体,素有“鬼斧神工”之美誉。

  如,蚌景透雕(俗称:螺丝壳里做道场)颇具特色,主体蚌壳,口半开,或直立,或横卧,壳内重峦叠嶂,丛林小道交叉,时而山穷水尽,时而柳暗花明,山中樵夫、农舍隐现其间,真是别有洞天。《牙雕蚌景——花果山水帘洞》表现孙悟空从天宫回花果山情景;欢跃的群猴,飘扬的旗幢,衬托出凝目而视的孙大圣,人景的动和静对比,雕景精致的刻画和平滑光洁的蚌壳相互衬映,产生了特别的艺术表现力。这些都既反映了这一牙雕细花艺术品类在表现形式上的升华,同时也是取得艺术成就的一个标志。

  胡昌民先生介绍了一个有趣的“故事”,从中可见艺人的构思之奇、应变之强,可谓巧夺天工。

  1930年代,“鱼景镂空雕”的前身,即其原来的造型“搁臂”(写毛笔字时搁在臂下之用),是由两个半块合成一条胖头、肥身、翘尾的鲤鱼,鱼身外表分别浅雕鳞片纹,鱼的内侧,相对各开一个膛子,镂刻一些人物山水风景。

  一个不经意的机会,一件双面开膛的牙雕“鱼景”被艺人冯立锦的侄子冯业炎不当心两面雕穿,情急之下重新设计和修改,干脆把穿破的洞眼归纳在鳞纹框饰内,受花篮篮身镂空雕的启发,借鉴到这鱼的造型上,“将错就错”地在其余鱼鳞框饰中打洞,将每片鳞纹镂空。经这一改,产生了挖膛透雕的新设计。于是,新的难题出现了,镂空开膛后的内膛景物层次如何处理?为了弥补这一点,根据鱼鳞框饰,透过细小的口子,运用“手扶钻”、“长臂刀”,发挥“钻、镂、雕、凿、扦、括”的特别功夫,深入镂框,精雕细凿内膛,镂制鱼腹内二边膛子相互联属的整体内景。这便是闻名于世的上海象牙镂空雕的原始雏形。

  “镂空雕”的意外发明,产生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大家为其新颖独特感到震惊。但因当时制作工具简陋,凑刀方法受到限制,工艺技巧尚处于幼稚、拙朴状态,且有粗陋毛糙之感。然而,因这一特别的艺术新形式有其诱人的魅力:在一个很小的空间中营造出纵深透彻的景致,所以这一奇特的牙雕形式,在形成和发展之初,便引起人们极大的兴趣和高度关注。以后在长期探索中,日臻完善,并逐步演变成了上海牙雕细花地方品牌的一大经典特色。

  胡昌民介绍,从工艺手法上说,上海象牙细花雕刻是镂空雕、蚌景雕、横山子、盆景花篮、微雕细刻、扇面拉花等地方特色雕刻的综合性总称;从表现形式上说,是运用象牙材料,施以特殊技巧,以不同线条、块面构成的有审美意义的立体或平面造型艺术形式。因此,象牙细花雕刻既具象地表现特定形态生长关系,也不拘泥原形比例,在表现合理性的同时,夸张其个性特征,省略小的琐碎细节,强调内在精神。它以写实兼夸张的物象搭配、线面穿插,求得局部与整体、客观与主观的统一。在象牙雕刻中,哪怕是没有立体形态的云、水、光、气、往往都是运用流畅的线来表达的。当充分运用线面刻画来塑造山水人景、飞禽走兽、花卉草虫时,将这种线面刻画的奥妙与神奇、潜能和力量都最大限度地加以充分发挥,使之成为象牙细花雕刻造型技巧中的一个重要元素和表现特征。

  牙雕细花的地方特色形成过程,真实反映了民间艺人继承传统、勇于突破的精神。比如,蚌景雕由花篮和小板子透雕演变而来,是受高尔夫牙球启发;牙雕龙船则是受果核雕影响,它的形制后来也越做越大,等等。

  回望上海牙雕的地方特色逐步演绎成型过程,胡昌民对其风格特点和进步标志归纳为几个方面:首先,取材广泛性。汲取天上人间、古往今来、真实虚幻的美人、美事、美景,作为创作题材。其次,体裁多样性。圆雕,人景组雕,牙木结合,观赏性摆件,挂件,掌上把玩,装饰日用品,不一而足。其三,造型独特性。既可远观,也耐人近赏而细细揣摩。其四,技法高超性。刻画精到、细致、灵巧、剔透的雕刻,超越人们想象的极限。其五,格局神奇性。雕景有小中见大、近中见远、以一当十、似真非真、假中传神的艺术效果。其六,技巧灵活性。竭尽刻、镂、雕、凿、括、掏、透、拼之能事,集各特艺功夫于一景。

  艺贵专精,追求极致。着眼于文化传承,胡昌民说,上海牙雕细花地方特色的形成,透过其表象看实质,其之所以能均衡发展、全面开花,贵在其中一项关键的表现技巧已在演绎中成型。譬如,细花牙雕以线面的组织与变化为主轴,注重线面刻画,用以表现不同的物象特征。这种最大限度地运用、发挥“线面组合”的方法,是这一特种雕刻的核心技巧,这其实也是上海牙雕细花形成特色、走向成功的一项关键工艺技巧。研究和提高上海牙雕细花的艺术特色和技巧特征,其“线面组合”方法就是关键的切入口。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文汇报》2016-11-30
【本文责编:商小琦】

上一条: ·[朱佳艺]背过身去的大娘娘:照亮娥皇女英的面容
下一条: ·[汪静波]反虚构、解神话与政治化
   相关链接
·[祝晓彤 周敏]共塑“地方芭蕾”:中华葫芦第一村的内生驱动与协同治理·[朱煜荣]纳西族热美蹉传承人的双重身份调适与实践研究
·[周玥]刺绣非遗生产性保护中的文化协商与女性主体赋权·[周腾]从故事到非遗:苕瓜打金牛传说的地方实践探颐
·[周春雨]匠心琢玉:《庄子》中技艺故事的诗性智慧·[赵月园]非遗记忆下的民间信仰空间构造
·[张竹村]国际非遗保护领域传统建筑营造技艺工匠管理机制分析与启示·[袁玥]文化展演场:近代上海书场的表演与空间
·[姚慧]黄河流域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姚航]都市民俗的“再嵌入”及其调适:非遗的“异地落户”现象研究
·[徐心怡]非遗直播带货中的“魅”的现象剖析:非遗直播带货的民俗主义实践·[熊睿]基层遗产实践:县级饮食类非遗项目申报策略评述
·[肖波 宁蓝玉]从传说意象到旅游地标:文化记忆视角下鹊桥的创新转化·[翁瑾亮]北岳祭祀的当代转向
·[王雨铭]生成性遗产:民间文学类的非遗保护建构·[王心怡]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在地实践:以浙江省“3+N 保护行动(2018-2024)”为主线
·[王翘楚]“网红旅游城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双品牌互构实践探究·[王大千]非遗节日传承保护的思考
·[宋丹]“一带一路”视角下中国珐琅工艺的演变·[宋博文]数字时代的非遗研究刍议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5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