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在中山大学开幕   ·[叶涛]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开幕词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书评文萃

首页民俗学文库书评文萃

[薛伟平]上海牙雕:突围于“濒危”与“非遗”之间
  作者:薛伟平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6-12-15 | 点击数:6117
 

  民族瑰宝 文化传承载体

  中国象牙雕刻的历史,可追溯到距今七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据近代考古发现,山东大汶口、河姆渡、良诸文化遗址等地都出土了古代象牙制品。

  在上海,考古同样发现了象牙制品。在青浦县重固镇西侧的一座福泉山古墓遗址中,发现了一件残长二十五点四厘米,刻有兽面纹的象牙雕刻,属于距今约五千二百至四千二百年历史的新石器时期良渚文化。在同属良渚文化的周边遗址中,还出土了象板、象笏等象牙雕刻品。

  然而,作为一种以观赏性为主的高端工艺品,象牙雕刻在上海虽有悠久历史,但其本土化发展仅仅发生在近两百年间。客观而论,上海本地并不产大象,原来也缺乏牙雕人才,却在短短两百年间,经数代艺人艰难努力,终使象牙雕刻这一特种产业在本埠落地生根、缓慢发展,专业人才也生生不息、代代传承,产业规模甚至演化成曾经的全国牙雕重要生产基地之一。

  胡昌民对此分析说,综观上海牙雕的发展历史,可以发现其中一些内在原因:“主要还是由于象牙雕刻本身不仅具有独特的文化艺术价值,而且还有着宝贵的经济价值。鉴于上海的地理位置,在文化和经济方面作为东南沿海各种文化集散交流的重要城市,以及产、经、销各方面的人才济济,这些基本因素,使得这一特种手工艺产业在上海具备了生存和快速发展的基本条件。”

  由于昂贵,象牙雕刻制品过去多被皇宫权贵和少数富豪拥有,流传于民间极少。上海历来不产象牙,完全依赖域外进口,原料极其匮乏。因此,这一品类手工业的发展相当缓慢。直到距今近两百年前,自苏州来沪的木雕艺人王守安,由红木家具改行做象牙雕刻,才开始了上海本埠民间从事牙雕的个体制作业。自此,这方面的手工艺人才逐步在上海凝聚起来。

  十八世纪末至十九世纪初,第二代七位上海牙雕艺人师承王守安,逐步形成上海牙雕最早的基本技术队伍,以后又由这批弟子分别带徒传艺,开枝散叶,开始了快速的横向扩展。同时,各自立门户的牙雕作坊或店铺,都有各自独门绝活,专攻拿手的长项。这时的象牙品种,已由原来大同小异的小件实用工艺品,发展成立体的人物圆雕、多层次的山景圆雕和仿古摆件。此时,象牙被雕刻成丰富多样的品类销往内地和海外。

  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沿海门户被迫打开。商业的兴起带动了包括牙雕在内的手工艺产业,象牙雕刻个体作坊纷纷兴起。彼时在制作品类上,基本是烟枪、图章、鼻烟壶、胭脂盒、手杖柄和花鸟笼、筷、麻将牌等,以及文房用品和一些小型实用品、附属装饰品。

  十九世纪中叶以后的一百多年,是我国牙雕艺术逐步走上全盛发展的历史阶段。这一时期象牙雕刻开始大规模从宫廷转入民间,以前所未有的发展速度和规模,在中国多个文化经济中心城市,以各自独有的特色争奇斗艳。

  上世纪二十年代,是上海牙雕业早年的兴盛时期,制品技艺开始成熟,并跻身全国同业京、粤、沪三大牙雕产地之列。上海牙雕艺人利用每年关帝诞辰日和盂兰盛会的时间段聚集两次,洽谈生意加强产销联系。1920年,牙雕艺人在蓬莱区张家弄55号集资建造永凝堂“象牙公所”,这是上海最早的牙雕同行业组织。这一时期上海的牙雕技艺已趋成熟,普通品种的筷、烟嘴、图章等工艺加工精致,抛光磨亮精光细滑,工艺品质被称为“道地”的上海货而被市场青睐,曾出现一批牙雕艺术珍品,如《鹊盒》《裁剪刀》《松鼠葡萄盘》《四季花卉笔筒》等(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馆)。

  新中国成立后,1955年3月,雕刻手工艺人响应国家发出的生产自救号召,成立上海蓬莱区梅家弄工艺美术生产合作社,1958年又与在沪玉雕艺人成立的蓬莱玉石雕刻生产合作社合并,建立上海玉石雕刻厂。这是有史以来首次将上海各路牙雕艺人组织起来进行专业化生产的重要举措,为上海象牙雕刻之后的健康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石。

  国有化的手工业改造,使艺人们工作环境条件有了改善。经技术革新和工具改造,用电锯代替手锯,用电动机传动的铣刀代替敲棒凿子,用手枪电钻代替手摇扶钻,牙雕出坯初步进入半机械化,很大程度上使世代相传的老旧操作模式产生了革命性进步,生产效率成倍提高。经上海象牙雕刻第三代和第四代人的努力,初步形成上海牙雕“细花、人物、仿古”三大品类地方特色品种的基本框架。

  1980年代,是上海牙雕的又一兴盛期。上海牙雕生产部门先后从日本、瑞士、西德、比利时、韩国等国引进象牙软轴机、多头放样机等先进设备。现代工业技术的辅助,使得传统的小手工业如虎添翼,牙雕生产质量得到史无前例的显著提高。牙雕品类中以前技艺上的难点和死角,由于有了优越机械设备做帮手,技术难题迎刃而解,产品的花色品种不断更新变样。到1980年代中期,牙雕细花、人物、仿古三大类品种的花色花样已增加到六百十三种。

  胡昌民总结说,1960年代细花造型以静态为主,1970年代则注重静态、动态相结合,到了1980年代又以动态为主,作品特别强调意境和美的形式感。特别由于上海象牙细花雕刻刀功干净利落,工艺精巧细腻,把内景与外景融为一体,充分展现了“海派”牙雕的地方风格特点。因此,上海细花作为特色品牌名震中华,盛誉远播海外。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文汇报》2016-11-30
【本文责编:商小琦】

上一条: ·[朱佳艺]背过身去的大娘娘:照亮娥皇女英的面容
下一条: ·[汪静波]反虚构、解神话与政治化
   相关链接
·中国春节 人类非遗|巴莫曲布嫫:春节是促进文化对话、助力可持续发展的生动实践·如何让非遗在新时代焕发新光彩?
·巴莫曲布嫫代表谈用法治守护非遗瑰宝:修改非遗法让“保护”成为核心关键词·传承非遗守护文化根脉(改革再深化 奋进新征程·代表委员履职故事)
·[康丽]“非遗”这个标签不能乱用·[刁统菊]女性是非遗传承的重要力量
·[康丽]非遗保护与性别平等:春节申遗成功说起·[朝戈金]《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十讲》:进入非遗堂奥的好用指南
·第二期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插花高级研修班在京拉开帷幕·[刘魁立]非遗传承: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赓续中华文脉
·[巴莫曲布嫫]将青年的声音带到非遗保护最前沿·[郭翠潇]寻找非遗“出圈”“出海”的内生动力
·“数字环境中的非遗保护:互联网失序治理与检察公益诉讼制度”学术研讨会顺利举行·[杨秀]让年味儿重新浓烈起来
·《法制与新闻》杂志专访全国人大代表巴莫曲布嫫:展示非遗保护“中国经验”·展示非遗保护“中国经验”
·[杨利慧 丁红美]中国非遗研究20年:成就、焦点、贡献与问题·[黄永林]非遗传承主体和保护主体的责任与协同
·中国3个遗产项目从急需保护名录转入代表作名录·[王晨阳]人民的非遗 人民共享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5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