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文旅融合背景下乡村振兴与物质民俗研究学术工作坊招生启事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在中山大学开幕   ·[叶涛]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开幕词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研究论文

首页民俗学文库研究论文

[祝鹏程]“神话段子”:互联网中的传统重构
  作者:祝鹏程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6-07-21 | 点击数:12439
 

  三、互联网对神话传统的重构

  “神话段子”形成了以互联网为核心的传承空间、以年轻网民为核心的传承者。通过对神话资源的利用,网民们创造出了一种新的文体。下面的表格为我们直观显示了“神话段子”与传统神话之间的差别:(表格略)

  那么,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对神话传统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这种被“段子化”了的神话具有怎样的功能?在改编中,去语境化的元素提取与再语境化的改编形塑了什么样的神话文本?重构了什么样的神话传统?

  1.神话功能的变异与延续

  传统社区中的神话由社区中的民众共享,它的主要功能是解释和证明与群体相关的现实,“从而使人们的日常行为、生活秩序和价值观念能够遵循神话中确立的规范”[29]。同时,那些流传于具体社区中的神话往往还有加强社区认同、增进群体凝聚力的作用。[30]“神话段子”由年轻网民创造,它是青年亚文化(youth sub-culture)的一种,作为网民心声的表达,“段子化”的神话直接指向当下民众的言说需求。这些段子既创造出了全新的功能,也在一定程度上延续了经典神话的功能。

  首先,“神话段子”具有鲜明的娱乐功能。通过对经典的解构,网民们创造出了狂欢化的娱乐效果。对“夸父追日”的戏谑性改编起到了调节职场员工心态的作用,并制造出了亵渎经典的快感。因此,“段子化”的神话与民间故事、传说一样,都具有娱乐大众的功效,成为了释放网民压力的“解压阀”。

  其次,“神话段子”具有质疑现实社会秩序的功能。网民们通过对“神农尝百草”的改写来反映食品安全问题,通过对“女娲造人”的改编来讽刺当代社会的阶层差距。在段子中,神话不再具有为现实提供合理性与合法性的解释功能,而是被网民用作表达对社会秩序的不满,寄托群体对平等、民主追求的载体。“神话段子”也因而成为了网络时代的“弱者的武器”。

  最后,“神话段子”又在一定程度上延续了神话加强社区认同、增进群体凝聚力的作用。正如前文所述,通过对神话的改编,网民创造出了属于自己的言说方式,从而与主流社会区隔开来。因此,神话成为了网民建构“草根”身份的工具,他们的言说诉求推动了段子的生产,而段子又反过来强化了他们的群体认同。此外,“神话段子”遵循网络独特的表达方式,反映了年轻网民的生活状态,因此,段子往往在小群体内部传承,它只能流传于具有特定的知识结构与生活经历、同时精熟于网络表达方式的年轻网民中。对于网民来说,每一次对段子的阅读,都会强化他们的知识结构与表达方式,从而增进他们的群体意识。

  2.雷同化的题材传承

  互联网重组了神话传统,并塑造了新的神话文本。无疑,这是大众传媒对神话传统影响的结果。民俗学家琳达·黛格(Linda Dégh)曾细致分析了当代美国大众传媒对民俗的运用,她认为:文化工业对民俗的利用消解了民俗的多元化存在,使民俗趋于雷同。[31]从上述分析来看,网民对神话传统的运用在一定程度上印证了黛格的判断——段子中的神话题材呈现出了雷同化的倾向。

  首先,“神话段子”消解了神话与其生存社区的关系,也抹去了神话的文化背景。去语境化的素材提取使神话不再是具体社区中鲜活的存在,也不再是典籍中完整的叙事,更消弭了神话在现实生活中多元的表现形态、虚化了神话与信仰的关系。从而使神话成为了片段化、符号化的存在。

  其次,去语境化的素材提取也在一定程度上泯灭了神话与其他文体之间的界限。戏仿等手段使神话的神圣性进一步衰落,神话不再与世俗文体之间具有泾渭分明的界限,而是与传奇、故事、童话一样,成为了文化工业大餐中代烹的食材。

  更重要的是,网民对神话题材的选取也往往是雷同的。受限于知识结构与快餐化的阅读方式,面对整个神话资源时,他们只选取了最为大众所知的神话,关于女娲、大禹、夸父、嫦娥的神话得到了频繁的改编,而有关羲和、旱魃、伯益等神话很少被人关注。在具体的神话中,他们也只选择了最具代表性的母题。如关于女娲的系列神话中,“补天”、“造人”是最常被改编的,但“断鳌足”、“杀黑龙”、“作笙簧”等次要的母题则很少被顾及。这一策略使神话题材的传承呈现出了雷同化的倾向,神话中最经典的部分得到了传承,而相对冷僻的题材与形式则被忽视了。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赵昱】

上一条: ·[惠嘉]马林诺夫斯基信仰功能理论的内在矛盾
下一条: ·[陈益龙]乡土重建:中国乡村社会的秩序转型与文化矛盾
   相关链接
·[郑博宇]日本素戋呜尊神话对中国“水”传说的化用·[张勤 郑璐 经泽丰]转译与迭代:宋代神话的制度化建构及分形机制研究
·[张晖]他者视角下的中国神话当代转型:韩国学者洪允姬的理论反思与实践阐释·[张多]成为活态遗产:当代中国活态神话的遗产化进程及其思想轨辙
·[尹博]上海都市生活的饮料神话:基于星巴克与蜜雪冰城网络言论的文化观察·[宣炳善]顾颉刚昆仑神话研究的民族融合与文化交流范式的再思考
·[徐宇恒 乔英斐]中国疾病污名化的历史演进与文化领导权博弈·[邢光耀]少数民族神话中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
·[谢言]从甘娲到娲甘:长诗《甘工鸟》价值重估·[谢虎]神话遗产旅游的文化内涵与叙事策略
·[魏畅]复归、生殖与丰产:尸体化生类型神话中的象征意涵·[王午琦]数字时代神话日常化重构与民俗学回应
·[苏永前]话语、意识形态与知识生产·[秦选涵]“汉学西传”视野下晚清传教士关于中国神话的研究
·[吕树明]论屈原多重身份影响的神话书写实践及文学策略·[陆佳妮]基于“语象综合体”视角下的钟馗神话传说、图像与仪式的互动机制研究
·[卢秋彤]作为仪式的游戏·[刘雪瑽]制造“神话”:近代中国的文化翻译与知识重构
·[刘天一]中国古代旱魃神话的改造与民间暴力禳旱观·[刘建波]论20世纪五六十年代民间文学调查队对云南彝族神话的搜集整理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5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