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在中山大学开幕   ·[叶涛]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开幕词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会员之声
   学术传真
   会议信息
   讲座信息
   媒体报道
   时评杂谈
   出版资讯
   音影图文报道

媒体报道

首页动态·资讯媒体报道

剪纸不应该只是一种民俗
  作者:记者 渠魁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6-02-02 | 点击数:4145
 
“安徒生创作童话的方式是边剪纸边讲故事,口传故事和剪纸图形互动共生,这也是中国乡村妇女传统剪纸的方式。”乔晓光介绍说,但从农业时代转到工业时代之后,法国等西方国家的剪纸已经脱离了民俗形态,进入了艺术形态。而北欧的工业化水平在很长时间内一直落后于西欧地区,从1870年前后北欧的工业化才开始起步。这种滞后的发展也让北欧等地保留着作为民俗的剪纸。而前者,被认为是剪纸能够在当代社会延续的生存之道。
比如英国设计师兼艺术家布拉德利,非常喜欢把纸张替代布料作为创作的媒介,善于利用纸张的特性去建构大量的线条,构建出一种重复的华丽,仿佛在服饰上的立体空间之外,还呈现出另一层的空间立体错觉。其他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当代剪纸大师的创作模式包括:将剪纸作品置入卫生纸筒,使其出现景深、层次分明的立体场景;还有把剪纸和书艺、折纸、纸雕结合到一起,每一件作品都放置在一本打开的书上;荷兰艺术家则将剪纸塑造出天使翅膀的造型,形成温暖和柔软的造型。
现在“空花”已经陆续推出了60多个西方剪纸艺术家及其作品。在乔晓光看来,“空花”正用个案搭建起世界剪纸的生态。至少,在剪纸对空间的诠释上西方艺术家普遍比中国做得好。
乔晓光认为,西方剪纸经过200年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的转型,已经是一个独立存在的艺术,而它的传播更多还是市场本身的行为。就他比较了解的北欧剪纸的传播来说,挪威的剪纸到中国来展览是基金会或者企业来支持的,如挪威的康士伯海事公司在上海、青岛都有分公司,一直在支持本国的剪纸艺术家到中国。
 
日本为什么有国际大师
 
虽然中国贵为剪纸的原乡,但乔晓光提醒本刊记者,中国剪纸从来都是被排斥在现代艺术之外,那些有名的中国剪纸大师“不管是库淑兰,还是郭佩珍,无论他们在农村创造出多好的艺术,她们都没有获得中国艺术界应有的认可。”
乔晓光认为,“中国剪纸在以前太民间,现在剪纸的确获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我们过度重视项目的短期效应和社会效果,而忽略了对文化物种本体的可持续的保护和发展。”作为剪纸版图中重要的亚洲,乔晓光特别提出东亚视野:日本的柳宗悦20世纪三四十年代受威廉·莫里斯的影响,提出民艺运动,提倡把民间艺术保护下来,进入现代生活。
“整个日本的手工艺都有专家的跟踪研究,比如社会上、大学里面始终有专家、教授参与。”乔晓光说,中央美院对剪纸的跟踪关注类似于日本,“三代美院的教授,在超过半个世纪的时间里都在跟踪、研究剪纸。这非常类似于日本对手工艺系统性的跟踪研究。”但是中国相比日本落后的地方在于,除了中央美院,几乎没有中国大学去系统性地跟踪研究。更何况日本“二战”之后对非遗的保护就是多元化力量的参与,国家、高校、家族等多方面的支持。
乔晓光作了一个设想:如果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众多中国的高等学院都有对非遗项目的长期、系统性的支持,中国文化将会有广泛的世界影响。如今日本已经拥有苍山日菜等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剪纸大师。这位70后艺术家融合了中国剪纸的造型、日本浮世绘的线条感以及瑞典剪纸的细致,强调 “比蕾丝花边工艺还要精致”。虽然人们会惊叹中国剪纸的精美,但是只要看到这位艺术家的作品,就会感受到她创作需要耗费极大时间和精力。她的作品被法国和日本的艺术馆收藏,但苍山日菜的作品大多也还是平面创作,由于具有极其浓厚的当代艺术气息,被称为“会对她所爱和所感有一种肌肤般的亲密感”。
不过,这种“亲密感”的背后仍然是极具西方化的细腻刻画、标准构图以及与光线的配合,这些严谨和意外最终构成了作为一种当代艺术形式的剪纸。
(本文原载《瞭望东方周刊》2015年第18期)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空花微信号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潘博成]无形文化资产保护的台湾经验
下一条: ·天津举办非遗传承展示系列活动
   相关链接
·华西民俗学论坛(2025)|“回向历史的民俗学:理论、方法与实践”学术研讨会在蓉启幕·《民俗研究》:2025年第2期目录
·中国民俗学会2025年年会征文启事·敬文民俗学沙龙:第42期活动预告
·中国民俗学会新会员名单(2025年1-2月受理)·[彭牧]从专家主导到社区参与:美国公共民俗学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形成
·[毛巧晖]从中华多民族文学史观到田野研究新范式·深切缅怀陶立璠先生——中国民俗学会唁函
·《民俗研究》:2025年第1期目录·[刘先福]芬兰历史地理学派的生成与演进
·敬文民俗学沙龙:第41期活动预告·中国民俗学会新会员名单(2024年11-12月受理)
·[杨德亮 金明艳]民俗学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周星] “民俗”的体系化与“民俗学”的体系化——对中国民俗学教科书的结构分析
·专访中国民俗学会会长、山东大学特聘教授叶涛·中国民俗学高端论坛(2024)在济南举行
· 中国民俗学会积极参与春节申遗工作·《民俗研究》:2024年第6期目录
·[叶涛]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开幕词·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在中山大学开幕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5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