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文旅融合背景下乡村振兴与物质民俗研究学术工作坊招生启事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在中山大学开幕   ·[叶涛]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开幕词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历史民俗学

首页民俗学专题历史民俗学

[叶舒宪]以物的叙事重建失落的历史世界
  作者:叶舒宪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4-09-03 | 点击数:10040
 

  《穆天子传》蕴含化干戈为玉帛的和平交往理念

  中国文学史上一部在晋代出自地下的竹简书《穆天子传》,也被解读为西周帝王的一次跨地区远游实录。早期希腊文明统治者追求的神圣物质黄金青铜,在中国帝王这里变成了出产于西域昆仑山的美玉。如果说希腊文明早期的财富追求是以暴力和战争形式展开,那么华夏帝王的财富之路则体现为“化干戈为玉帛”的和平交往理念。这一理念被后来的儒家推崇备至,成为中国模式在精神方面的最佳楷模。穆天子西游叙事的四个单元,地点从昆仑山到群玉之山,几乎全部笼罩在玉石神话想象的神仙世界中。每单元都围绕着天子获得美玉的事件。先是在珠泽得到白玉,接着在人间仙境的悬圃得到“玉策枝斯之英”,随后又在赤乌的良山得到美人加宝玉,最后在群玉之山“载玉万只”。由此可把穆王西征的目标锁定为获取大量美玉。古人对不同产地的玉料有着非凡的鉴别能力,叙述者给予每一地方的玉产以不同名目,使之个性鲜明,中原王朝对西域美玉的艳羡之情溢于言表。正是在这一玉神话背景的铺垫下,上演了在美玉仙境中穆王与西王母对酒当歌的一幕:穆天子手捧白色玉圭和黑色玉璧,晋见西王母,献上的中原礼物是丝绸织品共四百纯。“化干戈为玉帛”的和平交往理念,与《伊利亚特》中希腊人以战争夺取资源的情况,形成鲜明对照。同样是“王宫经济”需求所拉动的远距离出征,希腊人以暴力形式追求异邦的金属财富,大动干戈;华夏人以和平友好的方式与西域地方政权互通有无,各取所需,以帛易玉。

  玉石崇拜传递中国文化核心价值

  穆天子出征时先到河套地区参与祭祀黄河之神的仪式行为,有祝官辅佐仪式典礼,将牛马豕羊等作为祭献牺牲沉入河底。比周穆王早一千多年的石峁遗址建城者,用人间少女作为奠基典礼的牺牲者,其虔诚和贵重的程度大大超过牛马豕羊,其间又隐含着怎样残酷的父权制社会暴力?石峁城面积达400万平方米,其位置不像特洛伊城那样处在水路交通的要冲。它是华夏文明诞生前夜整个北方最显赫的地方政权所在,它所动员的人力资源和武力威慑的范围、所能获取的战略资源的数量规模,都非一般的史前聚落所能比拟。石峁玉器以大件的玉璋、玉刀为代表,所需玉材供应相当可观。当地迄今没有发现出产玉矿原料,石峁城的统治者能在较广大的地域范围调动玉石,保证玉礼器奢侈品的批量生产和使用,使得建筑用玉这样罕见的现象得以真实地发生在夏商周三代之前。我们由此获得解读夏桀修筑瑶台玉门传说的灵感,再度从神话夸张中隐约看出历史的真切影像。

  昔日被当做虚构的传奇故事,如今通过地下出土的遗址和实物,被证明或部分证明是可信的。文学表现尽管不是历史事件的实录,但毕竟可能承载着珍贵的远古文化记忆。两部作品的可比性主要在于,它们都深深地蕴含着早期文明的统治阶层意识,真切反映出中西“王宫经济”所需求的核心物质。早期西方拜金主义价值观由来久远。荷马史诗中保留着古希腊人通过对外战争夺取黄金的深远记忆;中国人崇玉爱玉同样来自大传统的长久积淀,夏商周历代统治者以玉为至高价值的做法,直接影响到秦始皇采用传国玉玺象征大一统帝国权力。从《穆天子传》到《红楼梦》,再到2008年北京奥运会金镶玉奖牌设计,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延续至今。中国人崇尚的人格是“君子温润如玉”,中国人的和平理念是“化干戈为玉帛”。面对地球村时代的到来,资源竞争加剧,暴力冲突升级。玉帛化干戈的精神遗产若能普及世界,将是中国文化对人类的最大贡献。

  (作者单位: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7月4日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唐卉]伊利昂与特洛伊:在神话与历史之间
下一条: ·[孙少华]史书“故事”的文体衍化与秦汉子书的叙事传统
   相关链接
·[祝鹏程]现代民族国家构建中的西南民族神话·[周嘉]运河地名的历史制作
·[郑博宇]日本素戋呜尊神话对中国“水”传说的化用·[张勤 郑璐 经泽丰]转译与迭代:宋代神话的制度化建构及分形机制研究
·[张晖]他者视角下的中国神话当代转型:韩国学者洪允姬的理论反思与实践阐释·[张多]成为活态遗产:当代中国活态神话的遗产化进程及其思想轨辙
·[尹博]上海都市生活的饮料神话:基于星巴克与蜜雪冰城网络言论的文化观察·[杨芳菲]历史在民歌中的阐释与变异
·[宣炳善]顾颉刚昆仑神话研究的民族融合与文化交流范式的再思考·[许平山 潘瑞春 余琴]传统陕北秧歌中的阳图类别及其历史文化考论
·[徐宇恒 乔英斐]中国疾病污名化的历史演进与文化领导权博弈·[邢光耀]少数民族神话中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
·[谢言]从甘娲到娲甘:长诗《甘工鸟》价值重估·[谢景雯]泰山斗母宫的历史变迁与世俗化
·[谢虎]神话遗产旅游的文化内涵与叙事策略·[谢红萍]流动与型构:古渔雁民间叙事的生成逻辑
·[肖志鹏]历史记忆何以构建:诸葛亮传说的历史记忆、书写与文化景观研究·[夏磊]彝族土主信仰调查研究
·[魏畅]复归、生殖与丰产:尸体化生类型神话中的象征意涵·[王子蔚]水患、信仰与民俗:永定河三家店村的历史逻辑与文化建构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5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