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第十届代表大会暨2022年年会开幕   ·中国民俗学会2022年年会征文启事——民众之学:民俗实践与新文科建设   ·CFS会务║就会员会籍管理问题致广大会员的一封信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学术史反思

首页民俗学专题学术史反思

[朱刚]民俗学的理论演进与现代人文学术的范式转换
  作者:朱刚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4-02-09 | 点击数:3812
 


【摘要】若将民俗学的理论演进放入人文科学的范式转换中进行考察,可以看到民俗学的理论发展与人文科学的整体进步之间存在着呼应关系。因此,要定位民俗学科当下所处的历史阶段,除了从自身的理论演进之中寻找合法性和必然性之外,还可以从其与邻近学科的关系,乃至从人类认识的不断进步如何推动了学科发展的眼光进行反思。对于民俗学这样的学科而言,这种"以史为鉴"、"以史为凭"的眼光更加重要。

【关键词】民俗学;理论演进;学术史;范式转换

(本文刊于《青海社会科学》2013年第1期)

 

↓阅读全文请下载PDF附件↓

 

 


下载相关附件>>>>

  文章来源:中国民族文学网 2014-01-26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黄永林 韩成艳]民俗学的当代性建构
下一条: ·[王文宝]解放前北京一些报刊宣传民俗学的情况
   相关链接
·敬文民俗学沙龙:第38期活动预告(2023年3月19日下午14:30)·敬文民俗学沙龙:第37期活动预告(2023年1月15日上午8:30)
·[王杰文]超越“文字中心主义”:重估顾颉刚先生的民俗学方法论·[胥志强]现代民俗学中的礼俗互动问题
·[岛村恭则]柳田之外:日本民俗学的多样化形态与一贯性视角·中国民俗学会第十届理事会会长、副会长名单
·中国民俗学会第十届理事会常务理事名单·中国民俗学会第十届理事会理事名单
·中国民俗学会第十届代表大会暨2022年年会开幕·[赵李娜]从“国家-民众”到“家庭-自我”:中国家庭民俗学的演进轨辙
·[衣晓龙]作为心灵图像物化的徽州民居·[杨玉蝶]民间文献研究的新视域
·[肖志鹏]新文科建设赋能民俗学发展的作用与路径的研究·[孟令法]“互联网+”田野实践教学问题反思:作为方法的家庭民俗学
·[毛巧晖]董均伦民间文学搜集整理之研究·[陆薇薇]日本民俗学研究的新动向
·[卢锐]析毫剖厘:家庭民俗学视野下的“云阳面业”家庭成员的自我民族志·[林继富 赵尔文达]“施政参考”的民俗学
·[李向振]日常时间:当代民俗学转向生活实践研究的重要维度·[李刚]数字人文技术在民俗学研究中的应用实例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2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