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在中山大学开幕   ·[叶涛]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开幕词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春节专题

首页民俗学专题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春节专题

[仲富兰]民俗的国学价值
——兼谈春节民俗的国学智慧
  作者:仲富兰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3-03-29 | 点击数:10364
 

  这可以从春节燃放鞭炮和年初一的“鸡日”习俗的早期含义来理解。现在坊间对于过年燃放鞭炮的解释,是用爆竹之声响吓走“年”的怪兽,赶走怪兽恶鬼,就是驱邪赶祟;另一说是“迎神”,例如年初一欢迎灶神的归来。不论是“赶鬼”还是“迎神”,两种说法,都只是传说而已,而且也只说到了这个习俗“显意识”,比较容易为世人所接受;其深层的意蕴在许多创世神话中有强烈的表达,不为人们所直接认识而已。鞭炮的形状、声响和结果都与混沌神话一致,在宇宙起源的神话中,类似于鸡蛋这样一个封闭体的混沌被打破,天地由此开辟。而竹筒和鞭炮就像混沌一样具有封闭形状;竹筒被烧而炸裂,鞭炮被炸而粉碎,清烟上升而为空气,其他较重物体落而在地,也仿佛混沌初开、天地分离的瞬间。开天辟地,当然是开端的最高象征,燃放鞭炮确实具有实际的象征意义,否则它怎么成为过年开门的第一件事呢!春节的这层开端象征意义还被人们引入到社会生活的其他方面。例如新人婚礼、新店开张、建房仪式等也燃放鞭炮,这些都是由春节燃放鞭炮引申而来的,都是用放鞭炮象征新事物的诞生。我们再看从南北朝时期就有的“贴画鸡”习俗,《北齐书·魏收传》引南朝董勋《答问礼俗》:“正月一日为鸡,二日为狗,三日为羊,四日为猪,五日为牛,六日为马,七日为人。正旦画鸡于门,七日贴人于帐。”有人说主要是“鸡”与“吉”同音,此解释过于简单。其实,在古代神话中有鸡是“重明鸟”的说法,尧时友邦上贡一种重明鸟,能吓退妖魔鬼怪,因为重明鸟样子像鸡,鸡在古代又是“五德之禽”,以后人们就逐步画鸡贴在门上,或者剪窗花贴在门窗上,金鸡报晓,它守夜而不失时,结束黑暗,迎来光明,也具有开端意义。春节象征着宇宙开辟,万物生长,一切都获得了新生命。这种意义其实是非常重要的,可惜随着神话的逐渐消失,春节的这一层象征“万物初生”的意义也逐渐被人淡忘了。

  春节除旧布新的开端意义可以给当代人通过一种年底清理的方式,新的一年,新的开始,它给顺利的人更多的梦想,也给许多不顺利的人以希望。尤其是每个人生命的不灭是通过后代来体现的,这也让年老之人努力克服对死亡的恐惧有了足够的精神力量。人们把春节的这种开端,作为新的奋斗的起点,说它是个人、家庭、群体乃至民族以及整个国家整个生活节律的一个新的转折点,是并不过分的。

光绪年间《灶君宝卷》

  趋吉避凶

  迎春纳福的社会意义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宋代的王安石的《元日》诗描绘了中国人欢度春节盛大的喜庆情景。清代潘荣陛撰《帝京岁时纪胜》记道:“出门迎喜,参药庙,谒影堂,具柬贺节。路遇亲友,则降舆长揖,而祝之曰新禧纳福”。这清人“新禧纳福”四字颇值得仔细回味,“福”是什么?就是讲究平衡与和谐,既要通过合理合法不影响健康的工作得到你没有的,又要珍惜现在已经拥有的,不要得一个,失一个,得失相抵,更不要得不偿失。“福寿康宁”,是符合人性的共同的愿望和追求,它的内涵相当丰富,超越了地域与时空,最大限度地概括了人们的追求和奋斗的终极价值,具有广泛的心理认同基础。损人谋福为恶,以诚求福为善,为民造福为贵,就是不仅希望自己过得好,也希望别人好,就像一首流行歌曲唱的,“只要你过得比我好”,希望天下苍生都平安、富足、健康、快乐,这是福的境界,也是传统儒家思想中“仁”的体现,这种“新春纳福”就具有强烈的道德感,是今天我们应该加以弘扬和倡导的。

  再说与“纳福”紧紧相随的是“趋吉避凶”的观念,相互拜年时的一句祝福语,哪怕是简单或者省略为“新年快乐”四个字,过年中的种种“口彩”,都反映着一种心理企盼,这就是谋求吉祥、平安、顺遂和成功,避免凶祸、灾难、疾疫和失败,它是怎么也不能归为迷信一类的。“趋吉避凶”是民俗文化中所有事项的核心价值观念,因为它是符合人性的需要而产生的。人之为人,首先是一种“活着”,或者叫存在,世俗生活中,第一位的任务就是生存、安全,然后要有所成就,实现自我。这是一种人的本能。古时候科学不发达,人们对自然、社会以及人自身的认识还处于蒙昧阶段,“趋吉避凶”就是先民们一种基本的诉求。人们看到,造物主用自然物和自然力给天下民众带来福祉,为人们的生存提供了各种资源,同时,也会使人们受苦,洪水、瘟疫、地震之类的自然灾害肆虐对人们的危害极其惨烈,当人们迈入阶级社会的门槛后,社会力量的压迫有时比大自然的侵扰还要可怕。在那种社会条件下,在小生产汪洋大海的国度,老百姓就是风浪中风雨飘摇的一叶孤舟,既无力依靠自身力量取得自然和社会的恩赐,也无力挣脱这自然和社会的双重压力,怎么办呢?那就是一元复始、万象更新之际,热烈地追求“新春纳福”,小心翼翼地“趋吉避凶”,这就是春节民俗中纳福文化存在的根由。时至今日,人们的日常生活匆忙而功利,许多人精神焦虑而孤独,谁不希望来年“福星高照”、有个好运气?!谁不希望躲避灾祸和病厄呢?!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新民晚报 2013年01月27日B07版
【本文责编:CFNEditor】

上一条: ·[赵书]蛇年话蛇
下一条: ·[安德明]认同与协商:街子乡春节期间的社火表演
   相关链接
·华西民俗学论坛(2025)|“回向历史的民俗学:理论、方法与实践”学术研讨会在蓉启幕·《民俗研究》:2025年第2期目录
·中国民俗学会2025年年会征文启事·敬文民俗学沙龙:第42期活动预告
·中国民俗学会新会员名单(2025年1-2月受理)·[彭牧]从专家主导到社区参与:美国公共民俗学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形成
·[毛巧晖]从中华多民族文学史观到田野研究新范式·深切缅怀陶立璠先生——中国民俗学会唁函
·《民俗研究》:2025年第1期目录·[刘先福]芬兰历史地理学派的生成与演进
·敬文民俗学沙龙:第41期活动预告·中国民俗学会新会员名单(2024年11-12月受理)
·[杨德亮 金明艳]民俗学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周星] “民俗”的体系化与“民俗学”的体系化——对中国民俗学教科书的结构分析
·专访中国民俗学会会长、山东大学特聘教授叶涛·中国民俗学高端论坛(2024)在济南举行
· 中国民俗学会积极参与春节申遗工作·与世界共享中国“年”味儿
·《民俗研究》:2024年第6期目录·[叶涛]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开幕词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5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