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文旅融合背景下乡村振兴与物质民俗研究学术工作坊招生启事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在中山大学开幕   ·[叶涛]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开幕词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书评文萃

首页民俗学文库书评文萃

[蒋星煜]《古剧民俗论》和中国戏曲史研究
  作者:蒋星煜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2-02-24 | 点击数:7635
 

  研究各阶层妇女

  翁敏华是女性,在研究古典戏曲时,不可避免会向女性倾斜。她曾对洪昇的《长生殿》有多次精辟的论述,也介绍过日本有关杨贵妃并未死于马嵬坡而到了日本的传说,更使我惊叹的是在《昆曲与酒》中把醉分为文醉、武醉、女醉三个方面剖解,可谓独具匠心。

  所选例证是《醉杨妃》,此乃是《磨尘鉴》中的《醉妃》,写唐明皇、杨贵妃相约去百花亭时,唐明皇却又驾转西宫,杨贵妃失望之余,借酒浇怒。她认为此时舞台上呈现的是“醉态的美,美的醉曲,美的醉舞,美的醉身段”.

  翁敏华又认为,《长生殿》杨贵妃后来是非醉不可的,因为假使始终清醒,她就无法吐露内心深处的怨恨了。她又举了与《三言二拍》中的《卖油郎独占花魁女》同一题材的传奇《占花魁》中《受吐》一折,写花魁女扶醉而归,卖油郎对之百般爱护,不嫌污浊,为之护理,花魁女最后酒醒,感激卖油郎秦钟之善良诚实,决心以终身相托。此折写青楼妓女之醉,亦皆世态之如实反映。作者未写近代昆剧或苏剧《受吐》之演出,但插入《红楼梦》第九十三回蒋玉菡的反串秦钟,也是十分巧妙的写法。

  对于古典戏剧中女性角色的研究、分析,以往学者专家较多地向《琵琶记》的赵五娘和《铡美案》的秦香莲倾斜,翁敏华的研究则扩展到社会中更多阶层的妇女,这是翁敏华中国戏曲史论著的第三个特色。

  关于论著选例的商榷

  翁敏华的中国戏曲史论著也并非尽善尽美。我提一些看法,供作者治学之参考,供读者阅读时备查。

  首先,作者所举例证并非最具代表性。例如,《元宵节俗及其戏曲舞台表述》中,《宋公明闹元宵》虽然也反映些许元宵灯会的盛况,但此明代杂剧在清代以后的演出可以说毫无影响。明末清初另一传奇《闹元宵》亦如此。

  南戏有《荔镜记》,福建泉州流行之梨园戏,被一致公认为南戏之遗音,其代表作《陈三五娘》系由老艺人忆述,按其人物、情节、唱词分析研究,无一不来自《荔镜记》。此剧男主角陈伯卿上场就唸:

  元宵景色家家乐,箫鼓喧天处处声;上下楼台火照火,往来车马人看人。

  对元宵佳节的欢腾景象做了交代。

  潮剧也有此传统剧目。正因泉州、潮州从地域上分别属福建、广东,语言上闽南话与潮州话属于同一系统,这两地到南洋经商的人特别多,所以南洋多国华侨也都知道《陈三五娘》的故事。南方的元宵节与元宵戏均较北方盛行,与气候有关,黄河流域的元宵节仍是冰雪载途,长江流域稍好些,而在泉州、潮州,正是江南初春的景象,观灯观剧蔚成风气,热闹程度自然超过北方。

  再说“骂戏”,元杂剧《西厢记》的《白马解围》实际都是莽和尚惠明下书时骂不守清规的和尚的大段唱词,王实甫在此花了许多笔墨。昆曲折子戏《惠明下书》可称作元代“骂戏”的代表作,但是,就中国戏曲史而言,“骂戏”应以明代李开先《园林午梦》列为第一,因为此剧无任何情节,以崔莺莺、李亚仙对骂开始:

  莺:你在曲江池上过客留情。

  仙:你在普救寺中游僧挂目。

  彼此对骂半天,各自回去,派侍女红娘、秋桂出来继续对骂,最后当然仍是不分胜负。如此结构,空前也绝后。

  以上几个例子确实不常见,我决无责备翁敏华之意,有的例子,可能她也熟悉,但认为不重要,所以就不举了。我在这里补叙几则,无非证明了我已经仔细拜读原著而已。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文汇报 2012-02-19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司南]接地气的古剧研究
下一条: ·[曾少聪]一部建筑人类学的力作
   相关链接
·中国民俗学会2025年年会在山东大学开幕·[叶涛]中国民俗学会2025年年会开幕式致辞
·[王均霞]学科自主知识体系建构视野中的本土女性民俗学研究·[王京]对中国民俗学学派建设的几点思考
·[刁统菊]“田野作业”概念的发展史·[穆昭阳]寒婆传说中的地景呈现与文化意涵
·[邹东子 甘德志]“不祥之地”还是“聚财宝盆”·[朱梁灏]民俗学的日常生活转向与批判的日常生活研究述论
·[周逸敏 羌玲]民俗摄影的文化价值与当代使命·[郑立洋]民俗主义视域下网络小说《道诡异仙》文本解读
·[赵思晗]符号与仪式的互动·[赵帅鹏]民俗物质性:从新艺术史到图像民俗的理论接合与跨界思考
·[张一帆]虚拟空间中的民俗:新媒体语境下民俗传播特征与知识再生产·[张淇源]媒介养老:一种宗族养老传统的理论路径与可能
·[余玮]“物”与民俗学史叙述·[余静林 杨琳]共生理论视域下长江干流语言民俗的活态传承
·[游红霞]谱系理论视角下民俗文化铸牢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机理与路径·[叶玮琪]实践民俗学视野下风俗教化的变迁与回顾
·[姚航]都市民俗的“再嵌入”及其调适:非遗的“异地落户”现象研究·[杨俊安] 在地与新象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5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