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在中山大学开幕   ·[叶涛]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开幕词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民俗生活世界
   民间文化传统
   族群文化传承
   传承人与社区
   民间文化大师
   民间文献寻踪
   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理研究
中国实践
国际经验
立法保护
申遗与保护
政策·法律·法规·
   民间文化与知识产权

学理研究

首页民俗与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理研究

[陈志勤]论作为文化资源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利用和管理
——兼及日本的经验与探索
  作者:陈志勤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2-06-01 | 点击数:14504
 


  引注文献

  安德明,2008,<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民俗学的两难选择>《河南社会科学》2008年第1期

  川向正人(监修),2007,《东京理科大学 小布施町地方振兴研究所活动记录:2006年》2007年

  陈志勤,2008,<论作为文化资源的村落民俗的保护和利用-民俗文化属于谁?>《守卫与弘扬》(第二届江南民间文化保护与发展(嘉兴海盐)论坛论文集) 王恬编,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2008年

  陈志勤,2010a,<从地方文化到中国、世界文化的梁祝传说>《山东社会科学》2010年第1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文化研究》2010年第5期全文转载)

  陈志勤,2010b,<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造与民族国家认同-以”大禹祭典“为例>《文化遗产》2010年第2期

  陈志勤,2010c,<费孝通的小城镇研究与日本的内发型发展论>《文化的主体性与历史的主儿》(费孝通学术思想研究)李友梅主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

  德丸亚木,2009,<被”活用“的”民俗文化“-以日本熊本县宇土市”故乡大太鼓复兴事业“为例>《民间文化论坛》2009年第5期

  方李莉,2010,<从”遗产到资源“的理论阐释-以费孝通”人文资源“思想研究为起点>《江西社会科学》2010年第10期

  鹤见和子,1989,<第2章 内发型发展论的系谱(内发的发展论の系谱)>《内发型的发展论》鹤见和子、川田侃编,东京:东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

  黑川纪章,1994,《黑川纪章笔记》,东京:同文书院,1994年

  菅丰,2007,<文化遗产·文化资源的政策与民俗学>《古村落的沉思》(中国古村落保护(西塘)国际高峰论坛论文集) 王恬编,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7年

  菅丰,2009,<何谓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文化遗产》2009年第2期

  泉留维,2010,<里道承担的共的领域―作为地域资源的散步道的可能性>《地域性公共资源管理的可能性―自治与环境的新的关系》三俣学、菅丰、井上真编著,东京:ミネルヴァ书房,2010年

  山下晋司,2007,<序-资源化する文化>《资源化する文化》(资源人类学第2卷),东京:弘文堂,平成19年12月

  汪欣,2011,<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理念的认识>《艺苑》2011年第2期

  Mathews,Gordon,2000,Global Culture/Individual Identity: Searching for Home in the Cultural Supermarket. London: Routledge.

  --------------------------------------------------------------------------------

  [1]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分为民间文学、音乐、舞蹈、戏剧、曲艺、杂技与竞技、美术、手工技艺、传统医药和民俗共十大类。

  [2] 其中如刘铁梁曾经以“身体性”论述过这个问题,请参考山东大学文史哲研究院民俗学研究所内部刊物《百脉泉》第一期中的<非物质性还是身体性?-关于非物质文化保护的思考(1)>,民俗学网上也有登载。

  [3]虽然现在有”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认定制度“,但大都偏向于一些技艺方面的单个或少人数的传承者,从真正意义上或者说整体文化传承意义上来说,传承主体(或者说文化拥有者、承担者)应该是一个传承群体的概念。所以除了传承人认定制度之外,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中也应该体现对其传承群体的保护意识,而不仅仅是对项目实施的保护。

  [4] 资料来源: 2008年12月27日,天津,菅丰在2008年中国民俗学会年会上所作的大会发言:”何谓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 ―以日本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越后的斗牛为题材“(PPT)。

  [5]这里的外部的行为相关者可以是:地方政府、研究者、企业经营者以及NPO等。

  [6]文化资源学会设立趣旨书(2002年6月12日通过):日本文化资源学会主页 http://www.l.u-tokyo.ac.jp/CR/acr/overview/shuisho.html

  (作者:上海大学社会学院)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CFNEditor】

上一条: ·[王宪昭]有的放矢地培养非遗研究人才
下一条: ·[王霄冰]国家祀典类遗产的当代传承
   相关链接
·坚持尊重原则 加大力度普及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巴莫曲布嫫代表:坚持尊重原则,加大力度普及非物质文化遗产法
·[彭牧]从专家主导到社区参与:美国公共民俗学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形成·[朝戈金]《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十讲》:进入非遗堂奥的好用指南
·第二期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插花高级研修班在京拉开帷幕·[郭翠潇]寻找非遗“出圈”“出海”的内生动力
· 中国民俗学会积极参与春节申遗工作· 探索新近列入名录的活态遗产项目
· 权威访谈丨中国年味世界共享——文化和旅游部有关部门负责人谈“春节”申遗成功·图文报道丨中国3个遗产项目从急需保护名录转入代表作名录
·与世界共享中国“年”味儿·展示非遗保护“中国经验”
·[杨利慧 丁红美]中国非遗研究20年:成就、焦点、贡献与问题·[黄永林]非遗传承主体和保护主体的责任与协同
·[王晨阳]人民的非遗 人民共享·春节申遗成功
·UNESCO ‖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9届常会议开幕·[安德明]创建“文化交会区”: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唐璐璐]遗产叙事的时空旅行:中国非遗申报片的媒介考古学研究·UNESCO ‖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9届常会召开在即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5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