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民俗学会2025年年会论文•
画框与化外:明清日用类书的诸夷图像与视觉政治
程梦稷
(北京大学)
摘 要:明清时期的日用类书作为知识通俗化进程的特殊载体,其”诸夷门”图像的程式化表达,成为观察近世中国异域知识与文化想象的重要样本。本文旨在追问:此类材料的视觉格套如何在承袭《山海经》辨物传统的同时,为接纳地理大发现时代的异域新知预留弹性空间?其背后又折射出何种新旧、雅俗乃至媒介之间知识互动的运作机制?对于这一研究对象,既有讨论多将坊刻类书中的异域图文视为实证地理与虚构想象的折衷产物,本文尝试由视觉语言入手,通过三个相互勾连的层面厘清这一知识整合过程的能动逻辑。首先,基于画框分割、图式套用与差序编排等视觉策略,异域人物被降格为与禽兽共享视觉语法的博物学“标本”。其次,这种标本化的知识片段在重新讲述《山海经》物怪知识传统的同时,将其转换为朝贡语境下为大众所理解与期待的他者关系图式。最后,在此一“帝国之眼”的运作下,明清日用类书中这类“异域-异兽”并置的诸夷图谱,一方面借由物化他者以维系传统想象模式,另一方面则以视觉格套的可复制性与知识框架的弹性开放,为接纳十七世纪以来的异域新知预留了空间。由此,明清之际日用类书“诸夷门”呈现出其知识生产层面的双重性,它既是固化观念传统的视觉装置,亦是重构异域知识的动态媒介,而正是这一张力,折射出近世中国知识嬗递过程中雅俗碰撞的复杂面貌。
关键词:日用类书;异域想象;博物知识;视觉政治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王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