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文旅融合背景下乡村振兴与物质民俗研究学术工作坊招生启事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在中山大学开幕   ·[叶涛]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开幕词  
   本网公告
   学会简介
   学会章程
   学会机构
理事会
秘书处
中国民俗学网编委会
中国民俗学会志愿者团队
   学会大事记
   学会会议
会议动态
联办会议
   学会活动
中国民俗学会与非遗保护
我与中国民俗学会:纪念中国民俗学会成立30周年
中华春节全景纪实摄影行动
生肖卡通设计有奖征集
感受春节:马鸣湖杯学生征文
春节文化网上谈
   知识中的伙伴
敬文民俗学沙龙
民间文化青年论坛
北京民俗博物馆
学苑出版社
妙峰山研究会
   对外学术交流
中美非物质文化遗产论坛
   学会出版物
学会年刊
中国民俗学年鉴
   联系我们

2025年会专区

首页中国民俗学会学会会议历届年会2025年会专区

[平锋 丰滢]新加坡华语话剧与华人认同的在地化共变
  作者:平锋 丰滢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25-10-17 | 点击数:2
 

•中国民俗学会2025年年会论文•

新加坡华语话剧与华人认同的在地化共变
平锋 丰滢
(广西艺术学院人文学院)
 
摘 要:作为当地华人身份认同的文化表征,华语话剧在新加坡的传播与发展过程,与新加坡华人认同同频共变,互为表里。随着新华话剧从“侨民文艺”逐步演变为“华族艺术”,“华语话剧”的概念得以拓展,新加坡华人的认同也经历了从旅居华侨,经在地化与国家认同转向,再到新加坡“华族”的嬗变过程。在此过程中,新加坡华人的“侨民意识”与“在地意识”此消彼长,最终形成了一种双螺旋的情感结构。同时,新加坡华语话剧这一案例也可为中华文化的海外传播、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以及铸牢海外华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启示。

       关键词:新加坡;华语话剧:华人华侨;身份认同;在地化 


下载相关附件>>>>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彭伟文]“微改造”时代的广州历史文化街区观察
下一条: ·[漆凌云]学术自觉与文化自觉:构建故事诗学的二重维度
   相关链接
·[何赛飞]绍兴禹陵村姒姓后裔祭禹仪式的身份实践与非遗传承·[高瑞华]“传统”的发明:当代通海洞经音乐传承人的身份认同与文化重构
·[杨雨秋]从南汇哭丧歌看出嫁女和入赘婿的身份认同困境·[蔡达丽]文化记忆、身份认同与活的文化史书写
·[程瑶]城市环境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周波]从“身份认同”到“文化认同”:论“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制度设计的新面向
·[马晴]从食俗到节庆·[严曼华]身份认同与情感共振:朝山进香群体的祭祀圈研究
·[何绮珊]宗族重构和身份认同·[王明月]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的制度设定与多元阐释
·[曾玲]“创造传统”:当代新加坡中元节研究·[黄景春]民族记忆构建的民间文学方式
·[沃尔夫冈·卡舒巴]城市,一个硕大的自拍照?·[沃尔夫冈·卡舒巴]都市的认同感——浴火重生的城市文化
·[彭伟文]从武馆到工会,从师兄弟到阶级兄弟·[胡玉福]鲁锦织女、社会生命与身份认同的自叙与书写
·[劳拉简·史密斯]遗产本质上都是非物质的:遗产批判研究和博物馆研究·[祁泰履] 传统中国的民族身份与道教身份认同
·中国民俗学会非遗团队与新加坡来宾举行会谈·[张海岚]从“唐茶”到“港式奶茶”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5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