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民俗学会2025年年会论文•
“ 同源异脉”中探索非遗门类的“俗”与”舞”:“ 香山醉龙”再认识
关志和 李明政 关伟铭
(澳门旅游大学)
摘 要:2003 年,中国开展了“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充分明确在当代社会对不同形态的文化实践进行保护和教育工作的重视。随着中国于 2004 年确认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更是积极着手推动不同社区、群体和个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程,标志着丰富多样的文化实践进入系统化和规范化的阶段。历经二十个寒暑,中国现时有 1557 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认定了 3998 名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已达到 44 项,位居世界第一。面对成绩,非遗保育事业依然任重而道远。当中最值得探讨的是大湾区,其地理位置与历史背景滋养了许多“同源异脉”的非遗项目,作为我国非遗大家庭中最具特色的成员,承载着深厚的岭南历史记忆和独特的民族精神载体,不仅传递了岭南地区的历史底蕴、文化风貌、情感纽带,还展现了该地区的民间智慧和文化结晶。在现时全球化语景下,守护文化根脉是必然需求;非遗是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抓手,也是湾区携手建立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为此,本文以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中的一特区“澳门鱼行醉龙节”、一城市“中山醉龙舞”作研究案例。“同源异脉”下,“香山醉龙”从地缘组织民俗到会社组织民俗,到现时的血缘组织民俗而各自演变成为“民间信俗”和“传统舞蹈”。研究旨在按其不同非遗门类特性探讨各自的保护工作,两者的“和而不同”,分别如何推动活态遗产的基因延续和传承?本文作者包含非遗保护单位的核心成员、从事多年保育工作的实践者、高校在读的新生代,透过三代人的思维碰撞,共同发掘出“同源异脉”中非遗如何“守正创新”,守护传统的同时,融合新生代传承实践可持续发展之路。
关键词:同源异脉;醉龙;民间信俗;传统舞蹈;保育
下载相关附件>>>>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王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