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民族艺术》2018年第2期 总第141期
目 录
| ·学界名家 |
|
|
致力于民俗学的求索之途
——兼谈我对民俗学科的认识 |
邢 莉 |
|
树立眼光向下的文化观
——邢莉民俗文化研究述评 |
赵月梅 |
|
| |
|
|
| ·视觉人类学 |
|
|
| 陶塑:泥土烧结的文化志 |
邓启耀 |
|
| |
|
|
| ·玉帛之路 |
|
|
玉门、玉门关名义再思考
——第十二次玉帛之路考察札记 |
叶舒宪 |
|
| |
|
|
| ·文化研究 |
|
|
| 节气与节日的文化结构 |
陶思炎 |
|
| 生活叙事:“敞开”和“共情”的民俗研究 |
黄静华 |
|
新民俗的产生与认同性消费的构建
——以阿里巴巴“双十一”为例 |
吴玉萍 |
|
| |
|
|
| ·非物质文化遗产 |
|
|
| “遗产化”过程中民间艺术的审美转向及其困境 |
季中扬 |
|
| 非物质文化遗产清单编制基本问题及其辨析 |
马千里 |
|
| 失语与言说之间:非物质文化遗产语境中池州傩戏的不同话语与角力 |
李 静 |
|
| |
|
|
| ·艺术人类学 |
|
|
人类学研究中艺术方法的应用
——对马库斯的批判性阅读 |
〔塞尔维亚〕玛利亚·克里斯蒂奇 文,
李修建 译 |
|
手工艺共同体的理论、意义及问题
—— 以陕西凤翔泥塑村为例 |
孟凡行 |
|
| 交换的礼物:艺术人类学视域下“中国红”之名与实 |
张 颖 |
|
| |
|
|
| ·民族音乐研究 |
|
|
| 从布朗族“索”调的60年变迁看“音乐与认同” |
杨民康 |
|
| 蒙汉杂居区四胡演奏与族群认同研究 |
魏琳琳 |
|
音乐民族志文本建构
——以科尔沁萨满仪式为例 |
周特古斯 |
|
| |
|
|
| ·艺术探索 |
|
|
| 从罗泊湾汉墓音乐文物看南越国礼乐 |
李 莉 |
|
| “绝地天通”与先秦乐政体系的起源 |
付林鹏 |
|
| “画中之画”与“画外之画”:巴丹吉林沙漠岩画的多重空间 |
冯斯我 王毓红 |
|
| |
|
|
| ·艺术遗产纲目 |
|
|
| 木偶戏 |
魏爱棠 |
|
| |
|
|
| ·发现异邦 |
文化遗产的公共民俗化
——韩国河回傩舞考察 |
高 静 |
|
| |
|
|
|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选介 |
|
|
| “中国特色艺术学体系研究”项目简介 |
彭兆荣 |
封二 |
| “中国特色艺术学体系研究”项目主持人简介 |
彭兆荣 |
封三 |
| |
|
|
| 广西民族乐器 马骨胡 |
潘汁 供图 |
封面 |
| 封面说明 马骨胡 |
潘汁 |
100 |
| 生活艺术 苍佩室琴式墨与剑式朱墨 |
徐艺乙 供图 |
封底 |
| 封底说明 苍佩室琴式墨与剑式朱墨 |
徐艺乙 |
153 |
| 木偶戏 |
魏爱棠 王景贤 潘其旭
许晓明 黄李娜 高 舒 供图 |
彩页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李中彦】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