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族艺术》2018年第1期 总第140期
目 录
·学界名家· |
|
|
由博到专 由博返约
——我的治学之路 |
李荣启 |
|
李荣启治学思想述评 |
陈亦水 |
|
|
|
|
·前沿论坛· |
|
|
论艺术介入美丽乡村建设
——艺术人类学视角 |
方李莉 |
|
寓教于艺 |
彭兆荣 |
|
|
|
|
·视觉人类学· |
|
|
影视人类学的第一次转向:斯宾塞对澳大利亚中部原住民的电影拍摄及其影响 |
梁君健 |
|
“中国节日影像志”的庙会拍摄实践省思
——夏坊村七圣庙个案 |
朱靖江 |
|
人看我与我看人:壮族师公的图像、影像叙事与视觉分享文化研究 |
王志清 陈 曲 |
|
门的信仰:符号与图像 |
解玉峰 |
|
记忆之场与地方认同
——以佛山“通济桥”为例 |
陈恩维 |
|
“凝视”他者与女性身体展演
——以广西龙胜红瑶“六月六”晒衣节为中心 |
冯智明 |
|
|
|
|
·非物质文化遗产· |
|
|
从柳宗悦到柳宗理
——日本“民艺运动”的现代性及其启示 |
刘晓春 |
|
“非遗”语境中民间艺人社会身份的构建与认同
—— 以山东潍坊年画艺人为例 |
荣树云 |
|
违法性理论视角下文化遗产传承
——以“五道古火会”案为例 |
李 飞 |
|
|
|
|
·艺术考古·图像志· |
|
|
宋人三代古物图像知识的形成、传播与重构 |
黎 晟 |
|
程式的意义:对传统图像西学释读的反思 |
李 杰 |
|
|
|
|
·艺术人类学· |
|
|
未定义的艺术:审美人类学中不切题的范畴 |
[美] 托尼·弗洛雷斯·弗拉托 著
陈春莉 译 强东红 校 |
|
地方戏曲复兴与乡村社会重建
—— 艺术人类学视野中的宛梆剧种研究之二 |
赵 倩 |
|
土家族打溜子的隐喻叙事
—— 一种音乐人类学解读 |
熊晓辉 |
|
|
|
|
·艺术遗产纲目· |
|
|
藏戏 |
曹娅丽 邸莎若拉 |
|
|
|
|
·发现异邦· |
|
|
文化记忆与认同建构
——蒙古国达锡朝楞寺查玛乐舞仪式音乐调查 |
楚高娃 |
|
|
|
|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选介· |
|
|
“清代外销瓷对欧亚制瓷及其设计文化的影响”项目简介 |
施 茜 |
(封二) |
“清代外销瓷对欧亚制瓷及其设计文化的影响”项目主持人简介 |
施 茜 |
(封三) |
民族乐器 天琴 |
潘汁 供图 |
(封面) |
封面说明 天琴 |
潘 汁 |
|
生活艺术 苏州桃花坞“花开富贵”年画 |
徐艺乙 供图 |
(封底) |
封底说明 苏州桃花坞“花开富贵”年画 |
徐艺乙 |
|
艺术遗产纲目 藏戏 |
曹娅丽 邸莎若拉 |
(彩页)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李中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