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在中山大学开幕   ·[叶涛]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开幕词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民俗生活世界
   民间文化传统
   族群文化传承
   传承人与社区
   民间文化大师
   民间文献寻踪
   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理研究
中国实践
国际经验
立法保护
申遗与保护
政策·法律·法规·
   民间文化与知识产权

中国实践

首页民俗与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实践

项兆伦:中国保护文化遗产的实践与经验
——项兆伦副部长在第三届爱丁堡国际文化峰会上的主旨演讲
  作者:项兆伦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6-09-07 | 点击数:2954
 

   应英国文化、媒体与体育部邀请,文化部副部长项兆伦率中国政府文化代表团访问英国,出席8月24—26日在爱丁堡举办的第三届爱丁堡国际文化峰会,并发表了题为《中国保护文化遗产的实践与经验》主旨演讲,系统地阐述了中国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方面的政策理念、工作方针、管理架构和工作成就,重点与参会的各国文化主管部门部级官员和专家学者分享了中国在保护文化遗产方面的实践经验和有益作法,得到与会嘉宾的热烈回应。演讲全文如下:


尊敬的各位嘉宾,女士们、先生们:

  大家上午好!非常高兴出席爱丁堡国际文化峰会,学习交流各国文化遗产保护的理念和实践。

  文化遗产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中国政府高度赞赏并积极参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保护文化多样性、推动人类文明交流互鉴方面的工作,先后加入了多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文化类公约,包括1972年《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2003年《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和2005年《保护和促进文化表现形式多样性公约》。在认真履约的同时,中国政府与教科文组织保持着良好的互动合作关系,在北京设立了教科文组织支持的亚太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培训中心,在中国四川举办了五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为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搭建了交流和展示平台。

  近几十年来,中国正处在经济、社会改革与发展的全新时期。如何在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进程中保护好丰富的文化遗产,是我们面临的挑战,也是中国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致力于解决的重大课题。中国政府将文化遗产的保护上升为国家战略,建立了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保护机制,开展了一系列的探索与实践。

  一是加强政策立法。1982年,中国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2011年,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这两部法律的出台,为中国依法保护文化遗产奠定了坚实基础。中国国务院设立了专门的职能机构,由国家文物局和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分别负责全国范围内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中国各省(市、区)也分别出台了地方性条例,设立了专门的职能机构。截止到2015年,中国文化遗产保护机构约计1.13万个,工作人员16.6万人。

  二是确立了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方针。中国政府确立了“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保护工作方针和“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方针。“保护为主、抢救第一”是基于文化遗产自身的脆弱性和濒危状态而提出的。“合理利用”强调发挥文化遗产在现当代社会应有的作用。针对文物的“加强管理”和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发展”是对合理利用的补充,体现了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两者的差异。物质文化遗产强调对遗产本体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强调传承和再创造。

  三是开展大规模的调查统计和记录,建立清单制度。1956年至今,中国开展了3次全国性的文物普查,登记不可移动文物点76.7万处,可移动文物4000万(套)。1979年开始,中国开展了对民族民间文艺现象的调查,迄今已收集资料约50亿字,出版了《十大民族民间文艺集成志书》318卷,约4.7亿字。这本《志书》收集的民间文艺现象覆盖了中国各民族各地区,被学术界誉为“中国民间文艺的万里长城”。2005年至2009年期间,中国开展了全国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普查,收集珍贵实物和资料29万件,文字记录量20亿字,录音记录23万小时,汇编普查资料14万册,普查资源总量近87万项。通过调查,我们掌握了中国文化遗产资源的种类、数量、分布状况、生存环境和保护现状,建立了中国文化遗产的清单制度。

  中国的文化遗产清单制度为四级名录体系,即国家、省、市、县四级。目前,中国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296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129座,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528个,中国历史文化街区30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1372项,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共有1986名。

  2006年起,中国政府将每年六月的第二个星期六确定为中国的“文化遗产日”,至今已有11年。文化遗产日的设立旨在提高全民文化自觉意识。

  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始终是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指导下开展的。为加强履约能力建设,我们正在对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构开展新一轮《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伦理原则》的培训,帮助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人员加深对《公约》和《伦理原则》的理解与把握,并使之更好地与中国各地的保护实践结合起来。

  在这里我想与国际同仁分享近年来我们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探索的理念和做法。

  在近年来的工作中,我们总结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三个理念:

  一是在提高中保护的理念。作为活态的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关键是人的传承。只有不断提高传承水平,才能增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表现力和吸引力,维护和拓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与发展空间,鼓励和吸引更多的人,尤其是年轻人加入传承行列,实现可持续的保护。

  二是走进现代生活的理念。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以人为核心、以生活为载体的活态传承实践。要提高遗产保护与民众日常生活的关联度,通过提高传统艺术的表现力和传统工艺的设计、利用水平,将提高遗产持有者的传承能力与增加收入、提高生活质量联系起来,让社区民众更积极、更广泛地参与遗产保护,实现遗产的保护与再创造。

  三是见人见物见生活的生态保护理念。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环境息息相关,失去了特定的环境,便失去了其赖以生存的土壤和条件。因此,我们要求把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和其得以孕育、滋养的人文环境一起保护。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文化部网站 2016-09-05
【本文责编:孟令法】

上一条: ·融于生活 顺乎自然──我国传统体育项目
下一条: ·《黑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将于10月1日起正式实施
   相关链接
·2025年中国重庆·丰都庙会举行·中国民俗学会2025年年会征文启事
·为中国式现代化贡献学术智慧·中国春节 人类非遗|巴莫曲布嫫:春节是促进文化对话、助力可持续发展的生动实践
·坚持尊重原则 加大力度普及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巴莫曲布嫫代表:坚持尊重原则,加大力度普及非物质文化遗产法
·中国民俗学会新会员名单(2025年1-2月受理)·[彭牧]从专家主导到社区参与:美国公共民俗学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形成
·[李向振]现代文明视野中的中国春节及其时代价值·深切缅怀陶立璠先生——中国民俗学会唁函
·[朝戈金]《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十讲》:进入非遗堂奥的好用指南·第二期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插花高级研修班在京拉开帷幕
·[郭翠潇]寻找非遗“出圈”“出海”的内生动力·中国民俗学会新会员名单(2024年11-12月受理)
·[周星] “民俗”的体系化与“民俗学”的体系化——对中国民俗学教科书的结构分析·中国民俗学高端论坛(2024)在济南举行
· 中国民俗学会积极参与春节申遗工作·《法制与新闻》杂志专访全国人大代表巴莫曲布嫫:展示非遗保护“中国经验”
· 探索新近列入名录的活态遗产项目· 权威访谈丨中国年味世界共享——文化和旅游部有关部门负责人谈“春节”申遗成功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5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