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文旅融合背景下乡村振兴与物质民俗研究学术工作坊招生启事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在中山大学开幕   ·[叶涛]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开幕词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平行学科

首页民俗学文库平行学科

[张辉]文体即意义?
——试论穆齐尔、尼采对这一问题的思考与回答
  作者:张辉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4-12-02 | 点击数:4005
 


    摘要:文体与意义具有非常重要的关联,这是被普遍接受的事实。而小说家罗伯特·穆齐尔和诗人哲学家尼采,则以他们的卓越写作实践进一步提示我们,不仅要在文体与意义之间进行思考,而且要特别关注此二者所存在的“重合”与交融现象。为此,我们有必要进入“文体即意义”——这一看似极端而又深具内涵的特殊情形。主要以长篇小说名世的穆齐尔为什么对“随笔体”格外情有独钟?哲学家尼采又为何不愿仅以论文体进行惯常的哲学写作,而要刻意进行林林总总的文体实验?这两位富于对照性的杰出作者,不遗余力地试图突破既有文体的规定性,究竟有何思想动因和目的?尝试回答上述问题,不仅可以为打通文学与思想史研究寻找一个有意义的新人口,而且有助于我们在新的层面重建诗与哲学的对话关系。

  【作者】张辉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中文系,北京100871

  【关键词】文体;意义;文学;思想史

  【来源】《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3期,第34-43页
 


↓阅读全文,请下载PDF附件↓


下载相关附件>>>>

  文章来源:2014年12月01日 15:22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富晓星 张有春]人类学视野中的临终关怀
下一条: ·[陈晓阳]“子孙的自画像”:祖先图像的视觉人类学解读
   相关链接
·[毛巧晖]抗战时期民间文学的大众化实践及本土话语的生发·[朱炳帆]“五羊传说”申遗晋级的可行性分析与再语境化重构
·[郑立洋]民俗主义视域下网络小说《道诡异仙》文本解读·[张玉琳]重返生活世界:民间文学的家庭生活实践及其活态传承
·[姚苏笑]角色功能、故事类型和仪式:《日瓦戈医生》中的民间文学书写·[杨卓玥]西安回坊口承文学的文化叙事与传承研究
·[杨赫]增进理解还是固化偏见:西方记者甘露德的民间文学搜集整理与中国国际形象建构·[闫睿欣]作为视觉符号的簪花围:拍照体验中的民俗主义与意义再建构
·[王雨铭]生成性遗产:民间文学类的非遗保护建构·[王尧]流动的民间叙事:简单形式的文体标识
·[王雅静]八仙信仰在朝鲜半岛的传播、接受与变异·[王心怡]“名”“实”之间:走马镇空间生产与故事传统传承
·[王威]口头文学在新媒体中的具身性表达·[王敬让]地理感知与贾平凹《商州三录》的民间文学世界
·[王佳]仪式·记忆·精神:北疆民俗文学内涵探析·[田书宇]百姓日用即道:王艮的日常生活思想及其民俗学意义
·[唐钟禹]戏曲与说唱文学的跨文体互文·[谭羽聪]媒介、复制与共创:网络文学生产机制的一种想象
·[苏明奎]抗战时期云南的歌谣研究与方言调查·[宋海玉]形式与宣读:民俗学“挪用”现象的省思与检视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5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