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研究论文

首页民俗学文库研究论文

[田兆元]创世神话的概念、类型与谱系
  作者:田兆元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9-04-01 | 点击数:7477
 

  创世神话的谱系

  创世神话是一种神圣叙事,同样离不开语言文字的叙事形式,仪式行为的叙事形式和景观物像的叙事形式这样三种叙事形式的范围。中国创世神话是活态的,很大的程度上是依赖民俗传统传承到今天的。不像有的神话仅仅剩下一堆文字。中国创世神话往往有巍巍神宫,亿万朝圣之众,有相关节庆,神奇庄严神圣,世世代代形成了博大的民俗传统。这时我们想起了谢六逸先生之论:神话学就是民俗学,民俗学就是神话学。因此,创世神话的研究,必定离不开语言文字的训诂之法,离不开对于民俗行为的田野调查之法,离不开对于器物的考古分析之法等。当然,在数字化时代,创世神话的研究离不开对于多媒体的关注,对于文化创意产业的研究。今天的学术研究,需要传统功力,更需要现代眼光。神话的语言文字叙事、仪式行为叙事与景观图像叙事,以及数字叙事,是创世神话的形式谱系。

  创世神话的叙事层次,空间构成,时间构成,族群构成,从区域性族群性创世叙事,到民族性国家性创世神话叙事,体现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的文化格局,这是把握中华创世神话谱系的基本原则。今天,在创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时代,依照传统的说法,就是创造人类大同世界,中华创世神话将成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精神资源,奉献给世界。让民族的成为世界共享的文化,这是新时代中华创世神话研究与传播的新的使命。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今天的世界分外重要。希望更多的有识之士一起来研究中华创世神话,弘扬中华创世神话。希望通过努力,让中华创世神话为广大民众接受,为世界各国人民所喜爱。所以,中华创世神话传承的目标,既是构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文化根基,也是与世界分享这份珍贵遗产,让世界共享这份文化珍品。

  作为文化的谱系,从民族的走向世界的,是人类发展的必由之路。大同世界,必定有其大同的文化。研究、弘扬、传播中华创世神话,将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文化基本建设的使命。发展的、互动的与共享的文化,是人类文化交流的目标。多元性是大同文化的谱系构成,统一性是谱系存在的基础。创世神话的统一性与多元性的表达和谐,是在为美好未来谱写华彩乐章。

(本文载于《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19年第1期,注释及引用详见原文。)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张淇源】

上一条: ·[姬广绪]城乡文化拼接视域下的“快手”
下一条: ·[周星]“污秽/洁净”观念的变迁与“厕所革命
   相关链接
·[祝秀丽]浅析当代秦始皇赶山填海传说·[朱家钰]从角色到人物:故事学的层级术语体系
·[张多]践行“大文化遗产”观:活态遗产多类型协同保护的中国经验·[余静林 胡燕]论中国农谚的背景、类型与功能
·[于晓雨]岱阴后石坞信仰空间中的代际传承及历史叙事·[游红霞]妈祖文化与郑成功文化的谱系交融及其对两岸民众认同的影响
·[张多]以“大遗产观”推动形成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格局:来自红河哈尼梯田的再在地化实践与中国经验·[王尧]度量故事:情节类型、情节基干与核心序列
·[刘微]《青蛙儿子》故事探析·[雷伟平 宋军朋]三官信仰在马来西亚的谱系与文化认同
·[郭倩倩]叶限故事海外研究·[蔡达丽]文化记忆、身份认同与活的文化史书写
·[白廷举]仪式实践、礼俗互动与文化认知·[丁晓辉]俗语故事化与故事俗语化
·[段友文 贾安民]民间信仰谱系的生成演进逻辑·[祝秀丽]“秦始皇赶山填海”传说的古代流变
·[朱家钰]幻想故事的主人公类型·[张多]重估中国神话“零散”之问
·[唐睿]圣王与孝子:帝舜图像谱系及其符号建构·[郭崇林]老三星、新三星与原古神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3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