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学术史反思

首页民俗学专题学术史反思

[陈泳超]郑振铎与中国俗文学
——以《中国俗文学史》为中心
  作者:陈泳超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8-11-01 | 点击数:20835
 

 
二、“何为俗文学”——俗文学的性质与范围
 
俗文学的文学史定位已如上言,那么,到底什么是俗文学?它又有哪些特质?包括哪些门类呢?这在《中国俗文学史》的第一章“何为‘俗文学’”[14]中都有所表述。该章(也即该书)开宗明义地说:
 何为“俗文学”?“俗文学”就是通俗的文学,就是民间的文学,也就是大众的文学。换一句话,所谓俗文学就是不登大雅之堂,不为学士大夫所重视,而流行于民间,成为大众所嗜好,所喜悦的东西。
也许,在郑振铎看来,这样的表述应该是很明确的了,但以今天的眼光来看,其实是过于笼统了。“通俗文学”、“民间文学”,现在已经基本固定为两种范围不同的文学样式的专业名称,“大众文学”则是另一层面上的常用词语,它们既性质不同,又不可能简单相加,因此“俗文学”的性质,也就更加难以明说了。但在该章里,郑振铎还是为俗文学列举了六大特质:第一是“大众的”;第二是“无名的集体的创作”;第三是“口传的”;第四是“新鲜的,但是粗鄙的”;第五是“其想像力往往是很奔放的……但也有其种种的坏处”;第六是“勇于引进新的东西”。
这几条特质,尤其是前面四条相加,倒类似于现在学科分类中的民间文学。然而,郑振铎所谓的俗文学,却不仅仅是民间文学,甚至其关注的核心也不在民间文学。我们不妨来看一下他所谓的俗文学到底指的是哪些作品,这里,我想用摘录纲要的形式将郑振铎在第一章中对俗文学的分类简括如下:
一、诗歌:民歌、民谣、初期的词曲等。
二、小说:专指话本
1、短篇的,即宋代所谓“小说”,如“三言”
2、长篇的,即宋代所谓“讲史”,如《水浒传》以及后来的
   《红楼梦》等。
3、中篇的,如《玉娇梨》、《平山冷燕》等。
三、戏曲:
 1、戏文
 2、杂剧
   3、地方戏
四、讲唱文学:此名词为郑振铎“杜撰”
1、变文
2、诸宫调
3、宝卷
4、弹词
5、鼓词
五、游戏文章:俗文学的“附庸”,如《僮约》、《燕子赋》
等。
从这些分类作品再来反观前面的六大特质,就会发现有许多龃龉。首先,这第五类所谓“游戏文章”,《燕子赋》之类因不明作者,或可入收。但所谓“从汉代的王褒《僮约》到缪莲仙的《文章游戏》,几乎无代无此种文章”云云,这些作品几乎违背了所有前述的六大特质。[15]再以被郑振铎认为是俗文学核心的小说为例,如果说短篇的“小说”与长篇的“讲史”多少还有些“无名的集体的创作”与“口传的”特质的话,那么,长篇中的《红楼梦》等以及《玉娇梨》、《平山冷燕》之类全部的中篇,完全是文人独立的创作,它们还能符合哪一条特质呢?唯一的理由大概只能说它们是小说,而小说在古典文学传统里的确是“不登大雅之堂”的。
毫无疑问,《中国俗文学史》所讨论的作品范围与其概括的特质之间存在着巨大的裂隙,这只能说明郑振铎对俗文学特质的归纳是不够精密的。其实,再回头看一下这六大特质,其核心是两个问题:是口头传播还是书面传播?是集体创作还是个人创作?甚至最后可以归纳为一个问题:即俗文学到底与文人文学关系如何?众所周知,中国传统俗文学大都经历过由民间流传到文人参与的历史进程,按照郑振铎对于六大特质的阐释,他的意思似乎偏重于这一历史进程的前半段,即偏向于将文人介入前的状态称为俗文学,该书第一章第五部分说:
对于各种俗文学的文体的讲述,大体上都注重于其初期的发展,而于其已成为文人学士们的东西的时候,则不复置论。……这里只是讲着俗文学的演变而已;当俗文学变成了正统的文学时,这里便可以不提及了。
应该说,郑振铎的去取标准在此已经说得很明确了,而且,很多情况下他也是照此努力的,比如论五言诗只到东汉初,论词只及于敦煌发现的一部分,而将后来的文人创作通通省去等等。但如上所述,他在具体论述中并没有始终坚持贯彻自己设定的这一原则,而是揽入了大量的文人创作。
这样自相矛盾的做法当然不是什么优点,但仔细体会,却也并非没有理由。如果郑振铎坚持只将文人介入前的状态作为俗文学讨论的范围,那么势必将同一种文体样式人为地一分为二,且不说分划的界线难以确定,即便勉强可以确定,也势必会将一种文体演变过程的丰富性粗暴地丢失,更何况郑振铎所关注的俗文学文体,大多是历来少有人过问的,比如宝卷、弹词等。所以,为了文体历史的完整叙述,郑振铎只好松动了自己设定的某些界限,也是不得已的事情。比如弹词一章,在介绍完早期的无名作品之余,又一并介绍《再生缘》、《天雨花》这些有明确作者的作品,因为它们毕竟还没有进入“正统文学”的行列,而且从来没人专门研究过。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文章来源:国学网·文史聚焦 2004-05-13

上一条: ·[陶立璠]经济转型期[①]的中国民俗和民俗学
下一条: ·[施爱东]《歌谣》周刊发刊词作者辨
   相关链接
·[陈泳超]论仪式文艺的功能导向·[朱佳艺]地方性知识的转换:降水母传说流变考
·[罗兵 苗怀明]从民间信仰与通俗文学的互动看五通神形象的演变 ·[安德明]郑振铎与文学整体观视域中的民间文学
·[讲座预告]阅读的宝卷——以上海惜阴书局为例(北大,2018年10月20日周六9:00)·俗文学研究拓宽文学史书写格局
·“中国非遗保护数据库”和“中国俗文学文献数据库”正式上线·英国汉学家杜德桥教授逝世
·[豹挥]古本新生:写于《古本戏曲丛刊》第六集出版之际·抢救民间传统生活的“活化石”
·[李英]赵景深和儿童文学研究·[李婉薇]追寻民俗印记:论戴望舒的广东俗语及小说戏曲研究
·中国宝卷国际研讨会暨中国俗文学学会2014年会召开·宝卷研究扩充俗文学史整体构架
·中国宝卷研究国际研讨会暨中国俗文学学会2014年学术年会:预备通知·扬州大学成立中国俗文学研究中心
·东亚俗文学与民俗文化比较研究国际学术讨论会在温州大学召开·[段宝林]多面统一的学者吴小如
·《儒林外史》《红楼梦》构成现代中国小说的起点·“文学史不是开列一份名人名家光荣榜”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