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文旅融合背景下乡村振兴与物质民俗研究学术工作坊招生启事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在中山大学开幕   ·[叶涛]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开幕词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研究论文

首页民俗学文库研究论文

[苏永前]想象、权力与民间叙事
——人类学视野中的陈元光“开漳”传说
  作者:苏永前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1-12-21 | 点击数:17260
 
《朝野佥载》主要记载唐代前期朝野中的遗闻轶事,上文所载可能出自当时的民间传说,但是后来闽南地区的民间叙事却有意回避了关于陈元光的另一种“史实”。在闽南地区的开漳传说中,我们看到的是一位至忠至孝、至仁至义的“儒将”形象。通过选择性的“记忆”与“失忆”,中原移民的历史表述完全确立,而“汉/非汉”族际关系的真正形貌,却最终为汉民族建构起来的权力叙事所遮蔽。
在闽南地区的民间传说中,我们甚至可以发现汉民族对畲族口头传说进行改造的迹象。比如流传于漳州市平和县境内的一则“陈元光力平山贼”传说:
 
灵通山狮子峰中有一洞叫里曼洞。据说是闽南十八洞之一。一天,里曼正在议事,探子来报,说陈元光将军在狮子峰上建筑巡逻台。里曼一听,十分恼火,立即带兵马与陈元光对阵。打了几十个回合,里曼因出兵不力,被陈元光击败。
里曼回洞暴跳如雷说,我在此统领各寨山民打了多少仗,从来没有象今天这样吃了苦头,唐将好厉害呀!怎么办?一时拿不定主意。定神沉思片刻,大叫一声说:“有了!我到‘朝天寺’时发现寺内有一宝珠,夜间闪闪发光。这是观音佛祖藏下的瑰宝。”其妹里云也附和说:“这宝珠神威无量,发出炎光来,树倒、石烂、山平。”里曼说:“如能得到宝珠,任何强敌都不怕!”
兄妹俩决定偷宝珠。于是,就到朝天寺观察地形。一看寺建在一孤岩上,凌空绝顶,气势雄伟。四周岩壁难于攀登,要上去,必须立即造梯,准备在深夜越墙偷出宝珠。
第一夜,里曼带了几个手脚灵巧的手下,抬着长梯来到寺前,将梯靠在寺墙上一比,奇怪!明明白天量好尺寸,做成长梯,为什么如今短了一尺呢?左比右比,弄到大半夜,也无法进入寺内。只好找着长梯,怏怏而归。
第二天,再造梯,长度比昨天长二尺。深夜,又匆匆去偷宝珠。到了寺边,长梯一靠墙,又短了一尺,弄得精疲力尽,怎么也爬不进去。一气之下,就把长梯扔到山坑下。
第三天再造梯,比昨天长三尺,当夜又去偷宝珠。真奇,长梯又短了一尺,无法进寺内。就这样,一连造了三支梯,却始终无法进入寺内取出宝珠。
里曼回来后,站在洞外仰天长叹:天也不助我也!我就如此罢休吗?不!我要与陈无光拼一死活。于是,再召集兵马与之决战。结果不堪一击,即败退回洞。陈元光兵将英勇无比,一直追杀到上陂石门洞口,里曼贼全部消灭了。大溪人民无不称快叫好。
原来“朝天寺”建在蟒蛇头上,很有灵气。观音菩萨早就测知里曼存心不良,所以寺墙夜夜增高,使之无法进来盗宝器,以助陈元光一臂之力。[12]
 
与其他开漳人物传说相比较,这则传说显得格外特别:叙事的焦点并不在“开漳将帅”的武功或智慧,绝大部分情节却以“山贼”兄妹为中心,详细叙述其“偷宝珠”以抵御陈元光进攻的过程。此外,传说的主题与内容之间也有明显错位:斗争中,陈元光凭借观音菩萨之力便轻易取胜,何谈“力平”!据此我们不妨推断,该传说最初极有可能承载着畲族的历史记忆,讲述畲民先祖英勇抵御陈元光进攻的事迹,后来经过汉族强势话语的改造,反而成为一则彰显“开漳将士”英雄业绩的口传文本。
 
三、英雄祖先与族群认同
 
马林诺夫斯基曾经从功能主义的立场出发,对“文化”作出如下定义:
文化是包括一套工具及一套风俗——人体的或心灵的习惯,它们都是直接或间接地满足人类的需要。一切文化要素,若是我们的看法是对的,一定都是在活动着,发生作用,而且是有效的。[13]
在人类文化的“小传统”[14]中,传说历来是一种重要的叙事类别,在群体的生活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功能。就陈元光开漳传说而言,我们需要进一步追问的是:这些建立在“他者想象”与“权力叙事”基础上的口头传述,在闽南地区的中原移民中到底发挥着何种功能?笔者以为,潜隐在陈元光开漳传说背后的深层文化功能与心理动因,是通过对英雄祖先的“想象”与“建构”,以维系地方性的族群认同。
20世纪后期以来,人类学中的族群理论在西方知识界获得了长足发展,并先后形成了“根基论”与“工具论”两种主要的学术观点。前者认为族群认同主要是来自于根基性的情感联系;后者则将族群视为一种政治、社会或经济现象,以政治与经济资源的竞争与分配,来解释族群的形成、维持与变迁。[15]尽管关于“族群”与“族群认同”目前学界还存在许多争议,不过,有一点却逐渐成为共识:族群确立的条件之一是要有群体共同追认的英雄祖先。正如王明珂所言:“人类族群认同蕴涵着两大因素——共同血缘与空间资源。为了共享与垄断资源,一群人凝聚在共同血缘(共祖)想象之下,这便是人类族群认同的本相。”[16]这种关于共祖的集体想象,在不同族群交互渗透的边缘地带表现得更加强烈,因为“族群由族群边界来维持;造成族群边界的是一群人主观上对外的异己感(the sense of otherness),以及对内的情感联系。”[17]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王川]清代西藏地方的瓦合山神崇拜考述
下一条: ·[何一民]清代藏、新、蒙地区城市的发展变迁
   相关链接
·[刘忠帆]孟姜女传说“泪-泉”景观叙事研究·[刘樱紫]民间传说的地方化路径探究
·[刘雅琼]民俗叙事视域下传说与地方社会的互构研究·[刘丝雨]都市传说演变历程中的功能转向:基于“下水道有鳄鱼”故事的爬梳
·[刘爱华]想象、象征与转向:麻姑献寿传说建构及其生活叙事阐析·[林晨滢]从嘉峪关传说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民间路径
·[李玉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阈下新疆巴里坤汉族英雄叙事结构与国家文化认同·[李向振]“我给你讲个故事”:一项关于传说的文学社会学考察
·[蒋亭亭]1949-1966年山东梁山地区水浒人物传说的自发性传承机制研究·[胡小可]“鸡犬升天”:丧葬礼仪与道教升仙传说中的鸡犬并举问题
·[高艳芳]文旅融合背景下民间传说功能转向的表现、动因与路径·[冯榆捷]云南少数民族传说中诸葛亮形象探析
·[冯佳澜]秦始皇赶山鞭传说的空间诗学:基于地方性叙事理论视角下的赶山鞭传说·[段湘怀]传统手工业社会的技艺伦理生产
·[丁玉蓉]从"蛇妖"到"新女性":白蛇传说的民间叙事流变与文化记忆重构·[翟笑轩]自然景观与民间传说的动态共生
·[党佳丽]超越结构主义:“白氏郎传说”的在地化实践与民俗学方法论反思·[丛芳媛]文登秃尾巴老李的传说及其叙事资源
·[初笑宇]新媒体口头文学的民俗精英及其话语威权·[陈佳慧]地方传说的层级化策略表达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5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