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在中山大学开幕   ·[叶涛]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开幕词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民间信仰

首页民俗学专题民间信仰

[周传斌]世界屋脊上的伊斯兰文化
  作者:周传斌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1-11-11 | 点击数:25419
 
在五世达赖喇嘛的年谱中,中亚、新疆地区的穆斯林被称作“白头人”。如铁鸡年(1681年,康熙二十年)的记载:“噶尔丹博硕克图汗的使者宣布:噶尔丹占领了白头人(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的广大地区,统治以叶尔羌为首的一千五百余座城镇、乡村,民众近二百万人。洛桑喜饶代表噶尔丹博硕克图汗宣布把这些地区献给佛爷和佛法。”(注:丹珠昂奔主编.历辈达赖喇嘛与班禅额尔德尼年谱[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8.189.)而在今天的昌都地区,当地藏族把回民也称作“白头人(裹尕,Mgo-dkar)”,他们的坟地被称作“裹尕曲灯(Mgo-dkar-Mchod-rten)”。在云南中甸,也把穆斯林称作“白头人”,但发音成了“戈格”。这样的称呼,显然与穆斯林一般都戴白帽这个特征相关。
 
二、物质和技术文化
 
穆斯林的足迹遍及藏区,他们同时使伊斯兰文化流播各地。伊斯兰在物质文化层面上业已对西藏产生了某种影响,使世界屋脊上的民族文化更加多元化和丰富多彩。
1.清真寺
清真寺(Mosque)是伊斯兰教在一地存在的最直接的见证;同时,清真寺建筑遵循某种普遍的伊斯兰艺术风格,是伊斯兰物质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据考,历史上穆斯林在西藏境内先后建起了9座清真寺,其中现存6座;(如表一)在表海、甘肃、四川和云南藏区,存在更多的清真寺和穆斯林社区。
表一 西藏历史上的清真寺(注:西藏清真寺和墓地的考证参见周传斌、陈波.伊斯兰教传入西藏考[J].青海民族研究,2000,(2):101.)
地点    名称    始建年代     现存状况
    拉萨清真寺   不详      10世纪尚存,现无存(14)
    卡契林卡清真寺 不早于1678年  现存
拉萨  河坝林大清真寺 1716年     现存
    饶赛巷小清真寺 不晚于1900年  现存
    扎什城清真寺  不早于1733年  1761年被毁
日喀则 邦加林清真寺  约17世纪    现存
昌都  昌都清真寺   1702年     现存
泽当  泽当清真寺   不详      无存,近来新建
阿里  古格清真寺   不详      1626年被毁
注14:据982年成书的波斯文著作《世界境域志》记载,在拉萨(Lhāsā)已有一座清真寺(mazgit)和少量穆斯林。这是目前可知的关于西藏境内清真寺的最早记载。Trans & expla by V.Minorsky.Hudūd al-Alam,'The Regions of the World'[M].372A.H.~982A.D.London:1970.93,258.
西藏的清真寺建筑体现了伊斯兰与藏、汉建筑风格的结合。其礼拜殿建筑大都采用藏式建筑的形制,即:外观为平顶,石墙,狭窄的梯形窗户;内部使用方形的四楞木柱,明显区别于汉式建筑的圆柱。昌都清真寺门前甚至还修有如同藏传佛教寺院那样的煨桑炉,当地回民妇女每天来此煨桑(焚烧松柏树叶)。拉萨河坝林大清真寺的大门采用了汉式的牌坊建筑形制,但由于西藏没有汉式的砖瓦,他们在此牌坊的顶部用铁皮仿制了汉式筒瓦的形状,这显然与大清真寺穆斯林系内地回民移民的后裔有关。饶赛巷小清真寺和卡契林卡清真寺的大门则是伊斯兰的穹顶式建筑,这可能与小清真寺穆斯林系克什米尔移民的后裔有关。在建筑布局上,西藏清真寺也不同于内地清真寺比较规整的汉式四合院建筑,而更注重建筑的实用性及有效地利用空间。最后,各种建筑形制都统摄在伊斯兰艺术风格之下,即:较多使用白色和绿色,绝不使用动物形象做装饰。这与充斥着色彩斑斓的偶像的藏传佛教寺院形成了鲜明对比。
2.墓地
西藏的穆斯林墓地与当地的清真寺同样古老。(表二)藏族实行天葬,而穆斯林实行土葬。在青藏高原特殊的地理、文化环境之中,穆斯林的墓地就成为一种特色独具的物质文化。
西藏很少有大片的树林,而穆斯林却把自己的墓地建设成绿树成荫的园林,墓地附近还有礼拜殿等建筑。拉萨穆斯林把墓地作为一种文化活动场所,如大清真寺每三年举办一次“抓饭节”,届时全体穆斯林到格格霞墓园露营生活数日。与内地回民相比,墓地在拉萨穆斯林生活中的角色要重要得多,其文化功能和内涵也相对丰富得多。
    表二 西藏的穆斯林墓地
地点     名称      始建年代      现存状况
      穆斯林墓地(15)  不详       约17世纪被毁
拉萨    卡契林卡墓园    不早于1678年   现存
      格格霞墓园     约1716年     现存
日喀则   日喀则墓园     约17世纪     现存
昌都    咱宏巴巴坟园    约1702年     现存
泽当    泽当墓地遗址    不详        现存
注15:18世纪初叶基督教耶酥会传教士德西德里(Ippolito Desideri)写道:“他们在近拉萨处曾有一墓地,后被毁,并被令在远离城市处另建新的墓地。”可以推测,穆斯林在拉萨附近原有墓地,后被毁坏。参见:Filippo De Filippi,ed.An Account of Tibet:The Travels of Ippolito Desideri,1712~1927.New Delhi:AES Reprint,1995.177~178.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张贤亮:信仰危机是社会浮躁的根源
下一条: ·[周郢]东岳庙在全国的传播与分布
   相关链接
·中国春节 人类非遗|巴莫曲布嫫:春节是促进文化对话、助力可持续发展的生动实践·坚持尊重原则 加大力度普及非物质文化遗产法
·巴莫曲布嫫代表:坚持尊重原则,加大力度普及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传承非遗守护文化根脉(改革再深化 奋进新征程·代表委员履职故事)
·[彭牧]从专家主导到社区参与:美国公共民俗学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形成·第二十二届民间文化青年论坛(第三季)2025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二十届民间文化青年论坛奖征文启事·[朝戈金]春节的文化内涵与当代意义
·[朝戈金]《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十讲》:进入非遗堂奥的好用指南·第二期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插花高级研修班在京拉开帷幕
·[郭翠潇]寻找非遗“出圈”“出海”的内生动力·专访中国民俗学会会长、山东大学特聘教授叶涛
· 中国民俗学会积极参与春节申遗工作· 探索新近列入名录的活态遗产项目
· 权威访谈丨中国年味世界共享——文化和旅游部有关部门负责人谈“春节”申遗成功·图文报道丨中国3个遗产项目从急需保护名录转入代表作名录
·与世界共享中国“年”味儿·展示非遗保护“中国经验”
·[杨利慧 丁红美]中国非遗研究20年:成就、焦点、贡献与问题·[黄永林]非遗传承主体和保护主体的责任与协同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5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