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文旅融合背景下乡村振兴与物质民俗研究学术工作坊招生启事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在中山大学开幕   ·[叶涛]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开幕词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历史民俗学

首页民俗学专题历史民俗学

[孙虎堂]略谈日本汉文笑话集
  作者:孙虎堂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0-12-13 | 点击数:19292
 

  C组:

  见涉水者水没两乳,后至者皆解衣及而涉,至于中流,而水不曾不过膝。已及岸,视向涉者,乃躃者也。(《译准开口新语》第二十二则)

  矮者乘舟出游,因搁浅,自起牵之,失手坠水,水没过头,矮人起而怒曰:”偏我搁浅搁在深处。“(清游戏主人《笑林广记》)

  ——前例与后两例一脉相通。

  D组:

  主人夜外归,将入室,蹙倒烛笼,大怒,数家人曰:”汝辈暗里置灯,使人唐突。“(《译准开口新语》第三十二则)

  艾子一夕疾呼一人钻火,久不至。艾子呼促之,门人曰:”夜暗,索钻具不得。“谓先生曰:”可持烛来,共索之矣。“(传宋苏轼《艾子杂说》)

  某甲夜暴疾,命门人钻火。其夜阴瞑,不得火,催之急,门人忿然曰:”君责人亦大无道理,今暗如漆,何以不把火照我?我当得觅钻火具,然后易得耳。“(魏邯郸淳《笑林》)

  ——前例与后两例一脉相通。

  冈田白驹首倡汉文笑话创作,因此《译准开口新语》的创作基调颇有奠基意义,清田绚在《译准开口新语序》里认为,作者撰《译准开口新语》的意图是为从学之士展示作文的准则,准确揭示出了作者的创作心态。日本古代一般的文人基本上都能够阅读汉籍,但口头能熟练地说汉语的人却很少,因此保留于口承文艺中的中国笑话作品对于日本文人来说,只有形诸于书面文字,才能方便他们阅读欣赏,但要真正传达作品的内在意蕴,还必须修其文辞,而学作汉文的要领,从短小简洁的笑话”戏文“中最易习得。清田绚说作者”盖育英之意至矣,乃其自作者,笔不停缀,文不加点,而亦未尝留其稿,则旁人所窃录,积而成册云,乃泽氏恳请而锲焉“云云,进一步表明《译准开口新语》的原稿可能就是冈田白驹在向学生教授汉语时用的教科书,经门人记录成册,征得他同意后刊刻梓行。

  扩而言之,江户后半期至明治前期的汉文笑话集乃是特定文化语境中的产物,宽延至明和期间极盛期的笑话集甚至可以说是唐话学者这个特定群体的产物,因此它们自然负载有独特的文化意义,撮其要有两点:一是功能意义,一是文体意义。在功能层面上,唐话学者们撰译的汉文笑话集,除了具有”戏作“文学作品通常都有的游戏功能之外,另有一种功利性质的功能——假之以做作文阶梯。冈田白驹在《译准开口新语》的书名中冠以”译准“二字,表明了撰译的主要意图,并有奠定此类书之功能基调的意义,后来津阪东阳的《译准笑话》,就是模仿冈田白驹,标榜其书为”初学译准阶梯“。这里再举两例来说明这一点(参阅石崎又造《近世に於ける日本支那俗语文学史》):

  余成童学文辞,尤苦于记事之难焉,耳目所接,随笔之者三十年于今矣。顷者偶探簏,累累数千百纸。秋暑稍退,灯光可亲,乃择其涉乎戏谑者,整顿次第之,以示初学弄笔者矣,本非有意于编辑。(三村其原《花间笑语》的《自序》)

  初学作文须从叙事入手,第取俗语数缀以之,狂言绮语方便设教,由其所易道驯致之,其尘垢秕糠陶铸尧舜者,实下学之捷法,诱蒙之善术也。(中略)详观文气,定系老笔,其触事激物,屡见慷慨之意,想藉游戏谑浪,以写其胸以之磊落,强自耗壮心而遣斜者欤。(津阪东阳《译准笑话》村田匏庵的序文《初学习文阶梯》)有的汉文笑话集除了被”假之以做作文阶梯“之外,还被赋予”寄寓作者胸中之块垒“的功能,上述村田匏庵的序文即阐释了此种观念。在文体层面上,书面汉文笑话作品的意义在于开创了一种崭新独特的汉文文章形式。日本汉文文章史上的各类作品,内容与形式往往被局限在特定的文体规范里,行文亦墨守一定的法式,而书写笑话的”戏文“则可以容纳自由奔放的写法,日常生活中的人情风俗,以及卑俗的思想。作者们可以抛弃常套的规范、法式,尽力地描写对象、抒发思想,开拓出汉文文章的一种自由奔放的新形式,因此,以”戏文“写笑话、滑稽故事也成为当时散文界一种史无前例的现象。

  (作者单位:山东理工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古典文学知识》2008年第4期)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张勃]“亡佚”之后的发现
下一条: ·[向志柱]古代通俗类书与《胡氏粹编》
   相关链接
·[毛巧晖]抗战时期民间文学的大众化实践及本土话语的生发·[朱炳帆]“五羊传说”申遗晋级的可行性分析与再语境化重构
·[张玉琳]重返生活世界:民间文学的家庭生活实践及其活态传承·[姚苏笑]角色功能、故事类型和仪式:《日瓦戈医生》中的民间文学书写
·[杨赫]增进理解还是固化偏见:西方记者甘露德的民间文学搜集整理与中国国际形象建构·[王雨铭]生成性遗产:民间文学类的非遗保护建构
·[王心怡]“名”“实”之间:走马镇空间生产与故事传统传承·[王敬让]地理感知与贾平凹《商州三录》的民间文学世界
·[谭羽聪]媒介、复制与共创:网络文学生产机制的一种想象·[苏明奎]抗战时期云南的歌谣研究与方言调查
·[宋海玉]形式与宣读:民俗学“挪用”现象的省思与检视·[邱毓琪]民间文学与中国近代化进程的关系
·[孟宇卿]刘守华先生:诗意乡土中的故事学织锦·[刘文青]民间文学《劏狗六爹的故事》的非遗传承历史考究
·[刘明花]民间文学的当代传承与创新实践·[刘经俏]民间文学的文类间性与大故事观
·[刘建波]论20世纪五六十年代民间文学调查队对云南彝族神话的搜集整理·[梁家胜]数字时代民间文学的开源特质与新生机制
·[贾志杰]媒介研究视域下民间文学“口头性”的再认识·[洪鑫珂]论网络民间文学的创作者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5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