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首页民俗学专题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刘锡诚]重建国学与节日文化——继承与弘扬传统节日断想
  作者:刘锡诚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0-09-13 | 点击数:15333
 

  摘要:重建国学,既要保持其传统性与本土性,也要彰显它的时代性与世界性。传统节日的继承与弘扬应是新国学的题中应有之义。中国的传统节日是与中国的耕稼生产方式和人伦家族社会制度相适应的,对中国传统节日的阐释,不能生搬硬套西方的理论。鉴于当今传统文化在传承与延续上面临着断裂、遗忘、衰微、趋同化,以及现代西方文化和通俗文化的冲击,深入挖掘、认识、阐释、宣传、传播民族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已成为继承和弘扬传统节日文化的一个关键。对传统节日,应遵循连各个原则:第一,政府倡导不等于政府包办,而应回归民间到“民间的事由民间办”;第二,不要把文化之外的东西强加到节日文化上。

  重建国学

  在中央文史研究馆于2007年举办的第一届“国学论坛”上,袁行霈馆长在主题报告中说:“国学只有与现实生活密切结合,在人民群众中发挥积极的作用,才能充分实现其价值,并永远保持强大的生命力。国学研究既要保持其传统性与本土性,同时也要彰显它的时代性与世界性。当代的国学已经具备了各方面的有利条件,足以使之成为不同于以往的新国学。现在已经是重建国学的时候了。”他还指出:“研究国学不是复古倒退,也不是抱残守缺。继承传统文化,要有所取舍,不能复古倒退;吸取其他民族的文化成果,要取舍由我,不能不分优劣,全盘西化。复古倒退和全盘西化都丧失了文化自主创新的立场,都是没有前途的。自觉地创造我们自己的、具有时代性和前瞻性的新文化,乃是中华文明复兴的关键所在。”

  把“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继承与弘扬”列为新一届“国学论坛”的主要论题,意味着把普通百姓的生活文化纳入“国学”研究的领域,把西方人指称的“大传统”和“小传统”两种文化整合起来,这无论对于新时代的“国学”的重建,还是对于拓展和提升传统节日文化的研究,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把继承和弘扬中华传统节日文化纳入“国学论坛”议题,充分体现了“重建国学”的思想和原则:既要保持国学的传统性与本土性,同时也要彰显它的时代性与世界性;既要反对倒退复古、抱残守缺,也要反对全盘西化。

  “国学是什么?”从来是个存在争议的话题。记得80年前主持《北京大学国学门周刊》的顾颉刚先生在《1926年始刊词》里说过这样一段话:“国学是什么?是中国的历史,是历史科学中的中国的一部分。研究国学,就是研究历史科学中的中国的一部分,也就是用了科学方法研究中国历史的材料”。但国学不只是“在故纸堆里作生活”,不只是研究“国粹”,国学也要“在故纸堆之外”作“实物的考察”。“研究国学的人不即是国粹论者”。他强调,国学研究不仅是研究载籍文献,也要走出书斋到生活中去作“实物的考察”。一头猫,一块石,一根草,一座机械,一个圭,一张皇榜,一个灶神,一首情歌,都是科学研究的对象,对地下文物、民俗实物、口传歌谣的研究,也都是国学。[1]我很欣赏顾先生的这个论断。因为有的学者反对把发展变化中的文化划在国学范围里。顾颉刚的这个思想,至少活跃在当年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周围的学者群中,是没有疑义,并身体力行的,《国学门周刊1926年始刊词》的发表就是一个证明,也是先贤给我们后来者的美遗。把国学研究定义为运用科学的方法,对包括载籍文献和活态文化两类中国历史材料进行研究,这个思想本是国学的题中应有之意,但实际上,在“五四”以后的国学研究中,就主流而言,一向是只重视载籍文献、特别是只重视儒家文化,而排斥“实物的考察”和活态民众文化研究这一面的。今天,我们在重建国学的时候,把传统节日这种活态的民众生活文化回归到国学研究的范围,既是对“五四”先贤的学术理念与学术思想的合理承继,又是在全球化、现代化、文化多样性日渐丧失新的时代条件下的必然和发展。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文章来源:作者博客

上一条: ·刘魁立:中国人的时间制度与传统节日体系
下一条: ·我们的节日为什么越过越多
   相关链接
·[王霄冰]传统节日的创新发展与文化自信·[张士闪]钟敬文艺术民俗学思想探析
·[席晓燕]宗族祭祖仪式的文化重建·[王晓涛]后疫情时代端午龙舟竞渡的现代文化表达
·[邓清源 黄永林]要素传承与功能重构:中国传统节日重阳节的当代变迁·[李楠 陈琛]论应节戏的文化内涵
·[施爱东] 恶日端午:阴阳相争的死生故事·[叶涛]在“端午与美好生活”2022嘉兴端午全国学术研讨会上的致辞
·“端午与美好生活”2022嘉兴端午全国学术研讨会在嘉兴召开·“端午与美好生活”2022嘉兴端午全国学术研讨会征文入选名单
·“端午与美好生活”2022嘉兴端午全国学术研讨会征稿启事·[赵燕]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传统节日在政府保护下的变迁
·[孟琳峰]破碎与重建:新媒体时代的神话知识趋同化·[季中扬 王静]传统节日“公共性”的传承机制
·[林继富 吴佩琦]家族认同到中华民族认同的演进逻辑·“端午与文明生活”2021嘉兴端午全国学术研讨会在嘉兴举行
·“端午与文明生活”2021嘉兴端午全国学术研讨会征文入选名单·荣耀中国节 | 中国民俗学会携手王者荣耀共同探索传统节日创新传承
·征稿启事:2021嘉兴端午全国学术研讨会·[施爱东]中国民俗学的学派、流派与门派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