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在中山大学开幕   ·[叶涛]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开幕词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研究论文

首页民俗学文库研究论文

[乌丙安]论中国北方各民族的通婚习俗
  作者:乌丙安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01-05 | 点击数:28441
 


  (二)后金、清王朝的民族通婚

  金亡后,元帝国实行了民族等级制,尽管在经济生活与文化交流上各民族有了更加频繁的往来,但在婚姻方面,却基本上保持了本民族内部通婚的氏族外婚制。蒙古皇室除元顺帝纳高丽人奇氏皇后外,尚有太祖女、显宗女、世祖孙之女、顺宗魏王女、显宗子梁王女等五公主先后下嫁高丽王为妃的通婚事例。蒙古贵族把蒙古人列为第一等;色目人,即突厥语族及中亚来中国的人为第二等;第三等为汉人,包括原来金王朝境内的汉族、契丹族、女真族、渤海族、高丽族在内;第四等为南人,即南宋王朝境内各民族,民族间的通婚受到限制。元朝经明帝国的统一,先后4百年的历史,北方各民族的往来,形成了全面的新的组合。建州女真部的崛起给北方民族的通婚又带来了新的契机。

  公元1616年努尔哈赤在今新宾(赫图阿拉)即位称汗,这时期皇室婚娶是在女真族内部进行的。但是,随着满族贵族与蒙古各部贵族政治联盟的发展需要,很快便展开了满蒙之间约1百多年频繁的民族联姻,不仅巩固了满蒙的联盟关系,也巩固了清王朝的政权基础。

  满贵族联姻是以双向往来的方式进行的。最初,大多数是蒙古各部归附后金时献蒙古贝勒女或福晋由满洲皇族纳娶;以后,又发展成满族皇室为了安抚蒙古,以诸公主分别下嫁蒙古贝勒各王公。

  后金、清皇室纳蒙古族后妃的事例有:

  其一、太祖妃(封寿康太妃)博尔济吉特氏科尔沁郡王孔果尔女。

  其二、太宗孝端文皇后博尔济吉特氏科尔沁贝勒莽古斯女。

  其三、太宗孝庄文皇后博尔济吉特氏科尔沁贝勒塞桑女,孝端皇后侄女。

  其四、太宗元妃博尔济吉特氏,孝庄皇后姊。

  其五、太宗大贵妃博尔济吉特氏阿坝垓郡王额尔格诺颜女。

  其六、太宗淑妃博尔济吉特氏职阿坝垓塔布囊博第塞楚祜尔女。

  其七、世祖废后博尔济吉特氏科尔沁卓里克图亲王吴克善女,孝庄皇后侄女。

  其八、太宗侧妃札鲁特博尔济吉特氏女。

  其九、太宗庶妃奇垒氏察哈尔部女。

  其十、世祖孝惠章皇后,博尔济吉特氏科尔沁贝勒绰尔济女。

  其十一、世祖淑惠妃博尔济吉特氏,孝惠皇后妹。

  其十二、世祖恭靖妃浩齐特博尔济吉特氏。

  其十三、世祖端顺妃阿坝垓博尔济吉特氏。

  其十四、宣宗孝静成皇后,博尔济吉特氏花良阿女。

  上述14婚例,除宣宗纳后较晚外,前13婚例,是在公元1614年至1654年的40年间完成的。其中,自努尔哈赤于1625年(天命十年)迁都盛京(沈阳)起至1654年(顺治十一年)的30年中就有过11次通婚,足见满族皇室从蒙古聘娶后妃的频繁程度。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文章来源:丙安小屋──爱屋及乌、爱乌及屋都好!

上一条: ·[周山]从黄河文化到长江文化
下一条: ·[张碧波]长白山与太伯山考论
   相关链接
·《民族艺术》:2025年第1期目录·[毛巧晖]从中华多民族文学史观到田野研究新范式
·《民族艺术》:2024年第6期目录·[杨德亮 金明艳]民俗学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专访中国民俗学会会长、山东大学特聘教授叶涛·《民族艺术》:2024年第5期目录
·《民族艺术》:2024年第4期目录·《民族艺术》:2024年第3期目录
·《民族艺术》:2024年第2期目录·《民族艺术》:2024年第1期目录
·[蒙锦贤]文明的套式: 清代“苗图”中耕织图像的生产意义·《民族艺术》:2023年第6期目录
·[邓启耀]相、义、法:民族艺术的认知与研究方法·《民族艺术》:2023年第5期目录
·[冯王玺]中国少数民族戏剧学术二十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实践路径·[杨李贝贝]守护边地文学:《边疆文艺》及其生成
·[宣炳善]顾颉刚昆仑研究的民族融合意识与传播研究范式·[吴晓梅]符号与传统:南北盘江流域布依服饰国家叙事研究
·[温秀秀]仪式文艺视域下新时代赣南采茶戏的保护与传承研究·[王丽清]从民族文化融合看白族大本曲《磨坊记》的文本来源与流变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5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