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在中山大学开幕   ·[叶涛]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开幕词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访谈·笔谈·座谈

首页民俗学文库访谈·笔谈·座谈

陈连山:作客中国新闻网解读春节文化
  作者:陈连山 中新网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0-02-18 | 点击数:20632
 

  3、中国人在过年过节的时候尤其重视吃,比如春节年夜饭吃饺子。但是现在人对传统节日食品的兴趣已经大不如前。您能否介绍下“年夜饭”在春节的重要性。您认为觉得在春节的节日食品上,是否有做一些改良的必要?

  答:年夜饭大概是一年之中最重要的一顿。全家团圆,一起吃。吃之前还要先给神灵和祖先献上一碗。虽然最后还是活人自己吃了,但是表达了一种崇敬的心意。心灵得到净化。这就是文化。我们吃年夜饭,还要有一点剩余,表示年年有余。这也是一种文化,是一种文化象征——这是艺术,生活的艺术。

  过去都是在家吃团圆饭。妇女们忙得受不了。现在有人改良了。兴起在饭店吃团圆饭。也不错。

  4、还有专家认为,传统节日之所以缺乏吸引力,一个原因是中国节日太沉重,又富含教化意味,缺乏“狂欢式”、“享受式”的节日。有人建议,传统节日要寻找更娱乐、更轻松的方式,您觉得有没有这种可能和必要,让这些节日从“以吃为主”转变到“以玩为主”?

  答:现代人喜欢娱乐,有这种要求很正常。但是,不可强求。

  人类节日本来就有两种类型,教化的和娱乐的。我们中国的节日往往不那么极端,有些节日教化内容多,娱乐少;有些节日娱乐内容多,教化少。春节、清明节,教化内容多一些。元宵节、中秋节,娱乐内容多一些。现代年轻人似乎觉得娱乐不够,不过瘾。好象只有西方的狂欢节才过瘾。其实,西方的圣诞节是纪念耶稣诞生的,教化色彩极重。

  至于说中国节日以吃为主,那是不了解中国节日。元宵节只知道吃元宵,或者汤圆,把赏灯、猜谜语忘了。中秋节只知道吃月饼,把赏月忘了。当然,政府也有一定责任。元宵赏灯和节日游行是最大娱乐性活动,可是某些领导怕出危险,怕影响自己乌纱帽,禁止或暗中禁止。这是不对的。

  5、请问对待我们的传统节日,如何才能做到在“提取当代价值”同时,兼顾“普及传统内涵”呢?两者是否矛盾。具体到春节来说,哪些传统内涵您认为还挖掘得不够?

  答:只要目前还存在的节日传统都是当代的。如果没有当代价值,这些传统根本无法存在到今天。同时,所有能够流传的文化创新必然跟传统有着联系,否则不能使所有人接受。

  那些一心想从节日民俗中寻找所谓“当代价值”的人是拔苗助长。而一心想复辟、或者追寻业已死去的古代节日的人,是食古不化。

  6、有专家建议,要加强学校教育传承,丰富青少年的春节文化知识。这是不是一个好主意?

  答:是好主意。过去节日民俗主要依靠家庭传承,父母教给子女。可是,横行一百年的中国现代教育的偏见严重破坏了传统节日民俗。春节迷信,春节繁文缛节…………或者歪曲传统节日,比如把古代知识分子解释端午节的说法——纪念屈原,以偏盖全地作为端午节的目的。其实,端午节主要目的是消除疾病瘟疫。

  “解铃还须系铃人。”现代教育应该弥补自己的罪过。

  7、还有人认为,春节文化缺乏现代符号,难以适应人们现代的生活,应该为春节创设典型标志物。您是否认同这种观点?如果选标志物的话,什么东西比较合适?选“鞭打春牛”好么?

  答:我不认为春节需要所谓现代符号。传统的红灯笼就很好。西方圣诞节不是用圣诞树做标志吗?

  是否弄出一个类似圣诞老人?活动的漫画式人物,比较讨儿童欢心。

  “鞭打春牛”是立春的符号,不是春节。

  8、中国的端午节已经成功申报世界“非遗”,您觉得还有哪些节日需要通过这种方式保护?有专家认为春节应该第一个申遗,您怎么看。

  答:春节不用。它是十几亿人的最大节日。目前没有消失之虞。不符合联合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条件。

  大家误解这个《公约》,似乎只有进去了,才重要。进去的都是在自然条件下行将死亡的,不得不特别加以保护的。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7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李万鹏 张士闪:热爱生活能营造出浓郁的当代“年味”
下一条: ·王蒙:中国历法不比公历低一头 春节用不着申遗
   相关链接
·中国春节 人类非遗|巴莫曲布嫫:春节是促进文化对话、助力可持续发展的生动实践·[康丽]非遗保护与性别平等:春节申遗成功说起
·[李向振]现代文明视野中的中国春节及其时代价值·[朝戈金]春节的文化内涵与当代意义
·[杨秀]让年味儿重新浓烈起来· 中国民俗学会积极参与春节申遗工作
· 权威访谈丨中国年味世界共享——文化和旅游部有关部门负责人谈“春节”申遗成功·与世界共享中国“年”味儿
·[刘晓峰]春节研究——新年节日群的内在结构与演变·春节申遗成功
·[张勃]春节——赓续不绝的文化传统·[萧放]传统新年礼俗与中国人的时间更新意识
·[刘魁立]作为时间制度的中国节日体系 ——以传统新年为例·[王霄冰]传统节日的创新发展与文化自信
·“花开颐和”首届岁朝插花展赛开展·联大通过决议将农历新年列为联合国假日
·[常睿]都市春节习俗实践的内在动力·[邓清源 黄永林]要素传承与功能重构:中国传统节日重阳节的当代变迁
·[耿波]仪式与距离:中国传统春节的社会组织意义与艺术性·[徐万邦]春节的主要活动及其文化功能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5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