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文旅融合背景下乡村振兴与物质民俗研究学术工作坊招生启事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在中山大学开幕   ·[叶涛]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开幕词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平行学科

首页民俗学文库平行学科

[金民卿]当代西方文化研究的三个转向
  作者:金民卿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05-07 | 点击数:11564
 

 

  阶级政治批判转向符号政治批判

  发端于50年代伯明翰大学的当代西方文化研究,与西方马克思主义有着直接的理论渊源。威廉姆斯、霍尔、霍加特等本身就是当年英国马克思主义和新左派的领军人物,因而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政治批判意识从一开始就成为当代西方文化研究的内在因子。但是,政治批判的内涵和外延随着当代西方文化研究的进展而发生了重大变化,这就是:从现实实践批判向学院理论批判转变,从阶级政治批判向符号政治批判转变。

  50年代的早期英国文化研究,具有比较鲜明的马克思主义色彩,它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方法论,沿着法兰克福学派对资产阶级文化批判的路子继续前进,反对利维斯主义对工人阶级文化的批评,赞同工人阶级文化,形成了比较明显的阶级政治批判指向,把文化分析、政治分析和阶级分析有机结合起来。威廉姆斯“社会”的文化定义在开创新的文化研究领域的同时,也启动了威廉姆斯对文化的阶级分析,既然文化跟生产、做生意、政治、养家糊口一样是一种活动,是一种特定的生活方式,那么不同生活方式中的人所创造的文化就是不一样的,就具有他自己社会实践的特点,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的文化也就是不同的。

  文化研究之政治批判的嬗变在70年代伯明翰文化中心对青年亚文化研究的过程中开始发生。伯明翰文化中心早期亚文化研究的主要特征之一就是强调工人阶级被压迫经验和阶级斗争对解读亚文化的重要性。从70年代末开始,随着结构主义和符号学理论的引入,符号学理论很快成为伯明翰文化中心一些理论家研究亚文化的重要方法论支撑,而方法论的转换也同时带来了政治批判指向本身的变化,强烈的阶级批判转化成为相对微弱的符号批判。赫伯迪格的《亚文化:风格的意义》是这个转变的代表。他改变了伯明翰亚文化研究的阶级方法,更多地从符号学的角度来分析亚文化的颠覆性含义,认为对亚文化意义的分析就是解读亚文化符号并挖掘这些符号所潜含的深层次意义。

  进入80年代,符号学方法论开始被更加广泛地运用,符号政治理论更加盛行,费斯克的通俗文化研究成为符号批判的重要代表。在费斯克看来,文化是意义的生产和流通,大众文化是社会大众借助于资本主义的各种资源所创造的意义,是社会大众把文本和自己的日常生活结合起来,在二者相关性中所创造的文化,这种文化是属于社会大众自己的。在此基础上,费斯克认为强调了大众文化的社会政治功能,社会大众通过大众文化对资本主义的社会秩序和统治体系进行了规避与抵制;当然,这样的抵抗无论如何不是一种直接的行动上的抵抗,而只不过是一种策略,是一种发生在心理层面不可能改变现存社会秩序的策略。

  当代西方文化研究在政治批判上的这种变化同研究者阶级立场、文化态度以及他们所处时代的变化是分不开的。70年代以前,不论是法兰克福学派还是早期英国文化研究学派,都比较坚定地站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上,用阶级分析的方法论来处理文化问题,因而他们更多地是从工人阶级的立场来批判当代西方资本主义文化,这种批判当然带有强烈的现实性。随着战后西方资本主义的繁荣和发展,西方社会的阶级结构和社会政治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阶级斗争爆发的可能性日益减弱,这就使理论家们不能不改变自己的文化态度,从强烈的现实批判转入微观的心理批判和符号批判,从火热的文化批判实践转入了学院化的理论批判,越来越缺乏批判的力度。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中国社会科学院报 2009-4-14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刘悦笛]从“秋期释奠”看当代韩国的儒家“礼乐文化”
下一条: ·[张海洋]向世界发出自己的声音
   相关链接
·[朱韵伊]主体性与物质性:民间信仰研究的范式转变与路径拓展·[朱梁灏]民俗学的日常生活转向与批判的日常生活研究述论
·[翁瑾亮]北岳祭祀的当代转向·[刘丝雨]都市传说演变历程中的功能转向:基于“下水道有鳄鱼”故事的爬梳
·[刘爱华]想象、象征与转向:麻姑献寿传说建构及其生活叙事阐析·[黎志]阿梅里科·帕雷德斯与美国民俗学表演转向
·[焦文鑫]从口头到书面:胶东民间文化研究者对王懿荣名人故事的搜集整理研究·[韩雪春]民、俗、村落:民俗学流动研究新探
·[高艳芳]文旅融合背景下民间传说功能转向的表现、动因与路径·[高继显]城市民俗学视角下的夜市文化研究
·[陈思涵]从口头表演到公共展示:罗杰·亚伯拉罕的表演观转向·[赵帅鹏]跨媒介叙事:非物质文化遗产“影视化”的角色形塑及生活转向
·[王雨铭]城镇化进程中豫北乡村社会集市文化研究·[毛巧晖]多元喧嚣与20世纪80年代民间文学的转向
·[林德山]历史叙事与景观生产:日照茶文化研究·[李易坪]民俗观念与仪式表达:山东微山W村龙文化研究
·[段青丽]泰山周边玄帝文化研究·[杨利慧]钟敬文“民俗学是现代学”思想与中国民俗学“朝向当下”的转向
·第五届中国神话学与西王母文化研究学术讨论会1号通知·[辛灵美]东夷文化基因中的鸟图腾崇拜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5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